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余潞 本報記者 馬俊
據臺灣媒體16日報道,臺“國防部”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透露,為了“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已編列36.6億元新臺幣給“中科院”執行“慧龍項目”,從2020年起將以5年期程進行無人潛航原型艇的研發,“可作為海峽作戰的尖兵”。不過,針對臺灣是否適合無人潛艇,有人提出質疑。
無人潛艇的發展起源于自動化水下載具,其需求來自于傳統的水下載具需要通過電纜進行遙控,使電纜長度限制了水下載具的潛深。聯合新聞網16日稱,目前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主要是直徑超過1米、長度為5—10米的大型水下載具,由于其直徑超過潛艇的魚雷管,又稱為“大直徑無人水下載具”。它利用電池動力可達到72小時以上續航時間,但速度通常低于5節,所以航行距離通常只有300—600公里。而臺灣“慧龍項目”想研發的無人潛艇,長度達20—30米,體形與美軍“殺人鯨計劃”的無人潛艇相當,屬于“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
臺軍方認為,臺灣海峽較淺,水文環境復雜,大型潛艇難以發揮聲吶的優勢,中小型水下載具則能貼近海床躲避偵測;另一方面,海峽水面被兩岸反艦導彈火力所覆蓋,大小船只難以生存。而面對大陸可能開發無人水下載具,并用其跨越海峽,執行偵察、干擾、布放水雷等任務,臺軍的出路“就是發展無人獵殺載具”,再搭配小型水下武器進行攻擊。雖然攻擊范圍有限,但只要數量夠多,也能涵蓋相當面積的獵殺區,進行沿海海床的掃蕩。另據聯合新聞網報道,臺海軍近年來討論的微型導彈艇,也可改由大型或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擔任導彈平臺任務,平時潛伏于海中,躲避偵察與來往船只,但借由浮標天線接收任務指令;一旦下令開火,無人載具就浮出海面發射導彈。
此前在2018年8月底,美國外交學者網站曾發表題為《臺灣未來的潛艇應當是無人的》的文章,認為臺當局和業界在無人系統研發和設計方面擁有豐富經驗,成功研發了一批無人機,而“無人潛航器的使用,連同其他無人系統,可以為未來的臺灣提供不對稱的威懾機會”。文章同時認為,無人操縱還能解決臺灣年輕人不愿當兵、人力不足的困境。
不過有分析認為,臺軍指望的無人作戰潛艇,距離實戰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無人潛艇想要自主作戰,需要依靠發達的人工智能進行決斷,但受技術水平限制,即便是美軍也只能勉強做到讓無人潛艇能長距離水下自主避障巡邏,至于難度更大的識別目標和發動攻擊,尚處于規劃階段。以臺灣薄弱的軍工能力,想要在2025年搞出可戰的無人作戰潛艇無疑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