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陽
媒體記者們的“長槍短炮”,熠熠生輝的紅毯,盛裝出席的嘉賓,可別誤會,這并不是某個明星出席的活動,或者說,走在紅毯之上的都是科學界的“明星”。
11月17日,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在近千名嘉賓和觀眾的見證下,今年的“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依次頒出,每個獎項的獎金為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世界級科學大獎,創立于2016年,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重點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家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因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癥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陸錦標因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的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教授王小云因在密碼學中的開創性貢獻,她的創新性密碼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廣泛使用的密碼哈希函數的弱點,促成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取得的成就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現場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小云教授,她是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女性科學家,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盡管她不是很擅長英語,但是依然堅持用英語進行表達,她說:“這就像我面對科學研究中的挑戰一樣。”
97歲的楊振寧先生作為四年前共同啟動未來科學大獎的參與者,也出現在頒獎典禮現場,并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說:“19世紀末在瑞典設立諾貝爾獎,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事情,諾貝爾基金對整個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巨大的意義。今天聽到未來科學大獎要變成一個永久的基金,這又是一個極有遠見的事,這也將會變成偉大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成員。”
不同于以往,今年主辦方著力打造為期一周的大獎周系列活動,旨在以更高的水準打造2019年度國際性科學盛會。大獎周不僅集結了知名高校聯合舉辦獲獎人學術報告會,還將開展針對具備前沿、交叉、應用特征的學科或領域進行深入探討的高峰論壇及科學峰會。
在大獎周期間舉辦的相關學術論壇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討論話題囊括天體物理、未來精準醫療、超弦理論、量子材料與器件等最前沿的科學話題,而分享嘉賓則涵蓋諾貝爾獎、美國科學突破獎、奧利弗·E·巴克利獎等國際頂級獎項的獲得者,堪稱是一場陣容豪華的科學盛宴,同樣被吸引的還有很多來自北京各所中小學校的學生們。正如未來論壇的發起人兼秘書長武紅所言,“未來論壇希望通過走進科學、禮贊科學家的方式,將科學精神播撒給中國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