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風華
從2016年至今,人工智能迅速成為世界性的熱點。無論是政府機構、社會組織還是民間企業,都紛紛出臺了關于人工智能的文件,相關倫理和法律問題也成為各類研討會的焦點。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很多人開始擔憂充分發展的人工智能會對人類文明產生巨大的不確定性。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為“萬物互聯”提供了最前沿的基礎技術,也給法學理論、實務界帶來了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一方面表現為技術的不確定性,即現在描繪出的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輝煌前景,是否是科幻大于科學;另一方面體現在社會承受度的不確定性,即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恐懼”是否會超過“憧憬”。
6月17日,中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動指南。
《治理原則》突出了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這一主題,表明了中國在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方面的態度。針對人工智能技術更迭快、老政策解決不了新問題的現狀,《治理原則》推出了“敏捷治理”。在《治理原則》中,尊重隱私被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充分保障個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同時,在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使用等各環節應設置邊界,建立規范。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對現有法律制度的沖擊越來越大,在客體認定、權利歸屬、風險分擔等問題上產生了極大的爭議。在所有已提出的立法倡議中,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認定是所有法律問題的核心。此外,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可版權性、人工智能與個人信息保護、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及法律規制等,也是目前備受行業關注的熱點和難點。China IP特別策劃了本期封面故事,邀請行業專家從不同角度探析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問題,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