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摘要: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為減貧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本文通過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成效與案例,針對NGO涼山彝區扶貧因素分析,結合農產品市場價格疲軟,提出了政府主導,NGO建設,NGO與地方政府合作扶貧路徑。
關鍵詞:民間組織(NGO)? ?涼山? ?彝區扶貧? ?因素分析? ?路徑探析
NGO即非政府組織,始于20世紀末。NGO在我國的扶貧、環保等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果,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70.2萬個,社會團體、各類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分別為33.6萬、5559、36.1萬。隨著扶貧事業深入,我國貧困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扶貧取得了很大進步。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四川省民族類別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至 1990年末,轄西昌市、金陽、雷波、甘洛、越西、喜德、冕寧、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美姑、昭覺、鹽源、木里藏族自治縣共17個縣 (市)。首府設西昌市。 涼山州貧困人口在“十二五”期間同比下降53%,貧困發生率從23.4%下降到13.5%。2015年,在2072個貧困村,13.2萬戶,50.6萬貧困人口中,扶貧工作艱巨。
一、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成效
2016年10月底,涼山州已累計登記在冊社會組織1712個,6959名孤兒(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19072名特殊困難兒童。
截至2015年底,在涼山境內活動的慈善組織90個,貧困救濟,防災減災、助學、醫療衛生、貧困群體關愛、扶老助殘、生活幫扶和禁毒防艾宣傳教育活動等14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通過實施 “一對一助學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困難兒童”“山里娃想洗個熱水澡”“暖冬行動”等。受益群眾達6萬余人次,共籌集資金1800余萬元,有力助推了涼山經濟社會發展。
二、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的案例
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主要通過教育項目、艾滋病防治項目、麻風病防治項目、技能培養項目、孤兒救助項目、殘疾人救助項目和志愿者項目等。扶貧主要項目見表1所示:
表1? 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主要項目
三、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因素分析
NGO可以彌補政府扶貧不足。借鑒NGO參與扶貧路徑探析,結合涼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前一步跨千年以及相關因素具體情況。
(一)調整產業結構,運作范圍有限
可持續發揮效用的扶貧需要產業支撐,通過關注地方政府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以及 “十三五發展規劃”,夯實第一產業、技術創新第二產業、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加快彝區農戶新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共同富裕。
NGO運作范圍有限,配套設施與設備的準備,扶貧資金到位的額度與及時,項目覆蓋區域幫扶彝區農戶多少,帶來的效果是否達到“真脫貧”標準,項目運作時效性等。
(二)選擇幫扶對象具有代表性
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通常是針對彝區貧困家庭、瞄準特定的婦女兒童、艾滋病患者、麻風病患者、孤兒、殘疾人等貧困人群。
經過申請、比選、公示(再公示)、基層政府組織推薦、網絡公示,村社鄉級群眾大會集體討論,NGO實地調查匯總,民政部門網站與NGO網站圖片、新聞鏈接,民主評議確定的幫扶對象具有代表性。
(三)扶貧幫扶與自救相結合,縮小差距,改善貧困狀況
以前,在部分老涼山地區,上有耄耋老人,中有隔代斷層(由于艾滋病與毒品死亡),子女3-5人,加上交通不便,距離鄉鎮路途遙遠,加之氣候條件惡劣,作物有限,阻礙了脫貧的轉變。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NGO有效結合彝區政府幫扶資金與幫扶措施以及“新農合”醫療保險等保障制度,彝區農戶所處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觀,青壯年外出打工,通過多層次、多角度轉變生產生活觀念、婚姻家庭觀念、子女教育觀念、風俗習慣觀念、日常行為觀念等,促進了家庭經濟的發展。
(四)對NGO參與度、認知度不足
涼山彝區農戶對NGO項目參與扶貧存在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影響到扶貧效果。由于 NGO發展程度的參差不齊,部分不良社會組織,打著 NGO發展慈善的旗號,開展的卻是以盈利為目的工作,如“快手”網絡平臺主播到布拖縣境內的山區,為了吸引更多粉絲多收禮物,獲得金錢收益。
四、NGO參與涼山彝區扶貧路徑選擇
習主席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強調,提高扶貧質量關注貧困地區,扎實推進扶貧工作。到2015年底,涼山州還有11個重點扶貧開發縣,全國貧困最集中,貧困最多,貧困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涼山彝區扶貧選擇政府主導,NGO建設,NGO與地方政府合作扶貧路徑。
(一)政府主導
1.責任擔當,為人民服務
到2020年“全民脫貧”、“無一落下”。針對涼山彝區農戶居住環境、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彝區農戶脫貧。
生態環保種植、養殖技能培訓。避免蔬菜種植農藥超標,保證食物產業鏈綠色無污染。搞好大棚濕度、溫度與光照飽和度控制,拓展小型收割機、播種機、耕地機、剝殼機、蔬菜捆扎機等適用勞動工具使用。
發揮涼山特產品牌優勢。分縣市地理標志產品共48項,詳見表2所示:
表2 涼山州分縣市地理標志產品
數據來源:涼山州特產介紹(博雅特產信息網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index592.html)。
采用“NGO(Company)+合作社+農戶”模式。涼山州政府引導,NGO(非盈利組織)與公司參與,彝區農戶參與基層合作社。搞好訂單式農業,穩定市場供應價格,規范種養植,并保障彝區農戶收入,減少出現“蒜你狠”等產量過剩,售價低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