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歷史上一共掀起了三次復興國學的熱潮,在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這場“國學熱”中,我們追本溯源,對國學的演變和國學復興的意義進行思考,同時對復興國學的主要手段——國學商業化的利弊進行分析,總結出商業化復興國學中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更早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關鍵詞:國學? ?復興? ?商業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一直備受關注,國學的復興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就國家復興國學而言,目的在于通過國學的復興對當今國家文化主流進行調整,對國家的意識形態產生積極的影響;就學術界而言,則是希望通過對于傳統文化的復興,加固學術界的文化基礎,積累屬于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就民間而言,大量興起的讀經班、國畫班、書法班、國學館等等,不僅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而且也希望每一個個體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當中。國學的復興掀起了一陣“國學熱”,鼓舞著國民共同參與到國學的學習當中,但是其中通過商業化模式復興國學帶來的一些亂象也值得人們反思。
一、國學的基本概念及其演變
“國學”一詞原指國家的高等學校,又稱為太學或國子學,即古代國家的最高學府。《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1],《漢書·董仲舒傳》: “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2]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就像“政治”“經濟”“社會”等詞一樣是由日本傳來的漢語新詞匯,而其之所以出現,是因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發現不能只學西方,還需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也發揚和傳承自我的民族精神,注意自己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們強調保存國學、發揚國粹,這個詞匯與觀念,后來在近代時期被革命家章太炎、維新家梁啟超等人沿用至中國,發揚我們自己的文化尋找中國的立國精神,尋找本民族的文化根源。
二、國學復興的意義
今天所講的國學復興,不是對傳統國學的簡單回歸和重復,而是以現代的理念指導國學的研究與發展,為國學的復興注入現實意義。
重振國學,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層面來挖掘國學的當代價值,提高國人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政治上,國學對于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經典中我們能不斷總結治國之道,制定治國方略。經濟上,傳統文化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經世致用,比如儒家思想本身就有處理財政、發展經濟、健全社會等觀念。文化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思想活動的多變性、選擇性、獨立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情況固然有多種原因,但都與傳統文化的斷層、缺位有很大關系。有部分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疏離感和陌生感,《周易》有言:“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重振國學,對于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國學大師南懷瑾有言: ‘一個民族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而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創新。”[3]可見國學對整個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國學的復興是必然的趨勢,我們中華民族只有在這樣充滿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中才能一步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三、國學商業化發展現狀
國學商業化發展是當今國學復興的一個主要方式,歷史上國學熱幾度沉浮、興起,近期,國學熱持續升溫。各種以“國學”為主題的文化現象、學者和機構涌現,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國學的學習當中,這陣“國學熱”提高了人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增進了人們對國學的了解。但其間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國學商業化發展也成為一種趨勢,關于“國學熱”帶來的國學商業化飽受爭議,筆者根據商業化復興國學的利與弊兩個方面探討國學商業化對傳統文化復興的現狀。
(一)國學商業化復興國學的利處
在國家層面,國學商業化發展不僅能調動人們傳播和學習的積極性,也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一定影響。比如,國學中所提倡的厚德載物,天人合一的觀點,對創建文明社會、推進人與自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再比如,國學中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值得繼承的價值。
在個人層面,大量的青少年國學班、讀經班開始建立,鼓勵青少年在課余時間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增進對國學的了解。[4]“國學熱”興起以來,國學經典受到了出版社及發行商的青睞,《詩經》《唐詩三百首》《論語譯注》等書籍常年位居出版社暢銷書的行列。這些都鼓舞著當代青少年如何做學問和如何做人,讓青少年們從經典中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提高自身的悟性。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快速發展,各種國學網站的也開始建立與完善。2007年,首都師范大學成立了國學傳播中心,并創辦了著名國學網站。網站將國學經典書籍電子化,開設國學論壇、國學講座、國學講堂等頻道,為廣大群眾學習國學提供便利,還有一些聽書閱讀軟件也開辦了國學課程,人們可以自行選擇購買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一方面空間上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我。
(二)國學商業化發展的弊端
我們也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首先在商業化途徑當中,難免會出現商業化過度的現象。在國學市場,由于國學班眾多,打著國學旗號的培訓班林立,并且學費高昂,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從而使國學復興的目的消逝,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要加以反思。
其次在國學商業化過程中,目前的國學熱還是分布在國學知識傳播和大眾教育方面,相比之下真正進行國學學術研究的學者較少,所以國學機構的老師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并且沒有一個明確的審查制度對老師的資質進行審查,這就導致了人們所受到的教育質量各有高低。
最后筆者還發現有一部分國學班是供群眾閑余時間學習設立的,而另一部分則屬于體制外的國學機構,有些家長專門送孩子去這種體制外的班級學習而不學體制內的課程,企圖通過誦讀經典成為圣賢。如果脫離體制學習,只讀經典,筆者認為這樣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知識體系的不完善。這次國學復興,絕不是與世隔絕的讀經活動,而是站在時代潮流的角度,多元開放地學習經典。所以我們必須理性對待國學復興。
我們一方面要加以批評,另一方面又要給予輔導,協助這些機構讓他們體制更加健全,盡可能避免國學商業化過度的現象,始終牢記教育初心,本著復興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去開展國學教育,呼吁學者、企業、政府機關提供更多協助。
四、如何促進國學商業化健康發展
首先國學的復興必須秉持兩個原則,第一是學者不可以曲學阿世,歪曲了學問來迎合市場和出資方,商人也需服從文化的規律。第二是不能把傳統文化當作是配合現實利益的工具,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用來改造現代人平庸的生命和庸俗的環境。例如,讀經典的目的是因為現在很多知識質量過低,而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作為文明世界的精髓,可以提升和改造我們,提倡國學時要從這個角度來進行。
其次,國學不應該僅成為精英化學者們的學問,而需要面向大眾,這需要學者們共同努力,既要做好自身的學問研究,同時也要學會學問推向大眾。推向大眾以前一定要把本職工作做好,加強自身文化根基的建構。同時,也需要鼓勵更多的學者加入國學的研究當中,不僅僅停留在傳播和了解層面,而是要去學習其中的精髓。
“最后是傳承與創新,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只有順應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本質要求和客觀規律,國學才能興盛起來,并對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較大的貢獻;反之,國學就會衰落下去,最終被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潮流所拋棄。”[5]國學的商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在國學商業化市場當中,政府要不斷向國學商業化發展中投入資金與管理,鼓勵大眾共同學習國學,為大眾創造更加優越的學習環境。企業也需要通過自身不斷開創新的傳播方式,推動國學的復興。只有讓全民都參與到了國學復興的道路中來,才能成就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之夢。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班固.漢書·董仲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王巖.經今古文之爭及其在闡釋學視角下對當代國學復興的啟示[J].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02).
[4]陳闖.當代的國學復興及其反思[J].人文天下,2017,(02).
[5]宋德生.由“國學熱”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A]..教師教育論壇[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810332026Z;作者簡介:龔鈺哲,學歷:本科,單位:蘇州科技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