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偉 任明
摘要:審美學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審美人類學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更加側重于區域名族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推動了民間藝術以及文化的發展。本文就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展開論述,通過闡述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審美教育的目的和人文重建的作用,就現階段民族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促進審美人類學的發展,提高民族審美教育質量,優化人文重建資源。
關鍵詞:審美人類學? ?民族審美教育? ?人文重建
藝術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人們智慧的結晶,總地來說,藝術和審美教育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通過一系列手段提高人對藝術的整理感知能力,提高人的精神價值,進而豐富情感體驗。目前來看,人們對審美藝術認識不清,也不重視。因此,研究審美要從整個人類社會出發,從完整的人類學視野來思考審美活動,加深對審美教育的理解與感悟。而人文重建側重的是人文世界的構建,主要對象是人,通過探究人與自然、人、以及精神世界的關系,探究人的內心世界,主張精神文明的重塑,對于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創造有很大的作用,這也是審美人類學的一個研究重點,人們要注重客觀世界的影響,不斷總結人文知識,將其作為精神文明創造的一個重要內容,跨越時間和空間距離,從民族的角度出發,探究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的具體措施。審美人類學視野下,人們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恢復,保留優秀的文化,將其作為發展過程中的重點保護對象,注重人文重建。
一、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的提出
馬克思和馬爾庫塞都是審美教育的提出者,他們兩個對審美教育的觀點不同,但是都是基于異化理論提出的,但是兩者的針對內容不同,馬爾庫塞更加側重于消費異化,他認為現在的人們精神生活是不豐富的,人們忙于消費,并將消費資金作為工作目標,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忽略了精神生活的質量,長期下去,精神嚴重匱乏,存在“物質豐富,精神痛苦”的情況,人們也成為單向度的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審美能力。馬克思更加注重勞動異化,他認為,要通過審美教育加強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能力。他強調理論的重要性,鼓勵人們探索審美教育,不管是學術界還是社會各個行業,都要重視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要進行審美教育的理論知識教育,更要突出其實踐性,將其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思考其價值,在審美資源開發過程中,也要注重商業與文化的相互聯系,在保證兩者利益不沖突的前提下,延伸審美教育的內容,并將其作為一門社會實踐課程。審美教育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審美人類力足于民族的發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久彌新,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導向作用,也是一個民族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現階段,審美教育更加側重于對美學和人類學的評價,更加注重名族審美元素的開發,通過對現階段民族審美文化進行調查,了解本民族審美文化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從而優化民族審美資源,創造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民間的許多游戲習俗和文學樣式 ,不僅給人以心靈上的愉悅和剛健清新的審美感受 ,而且還能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思維,逐漸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人文重建是社會變革的必經之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就對當代教育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時期下,重視人文重建,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還要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加以創新,通過民族風俗或者區域活動實現人文重建,從人們的思維入手,注重人們審美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文化,重新審視文化的價值,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保留民間文化,還有獨特的語言習慣,如蒙語,還有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如壯族愛唱歌。傣族的潑水節,體現各地的不同風俗習慣,打造不同的文化色彩,體現文化娛樂人們以及創造精神文明的雙重價值。
二、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具體措施
(一)加強素質教育
目前來看,我國各個院校的教育重心都在學科知識的運用上,忽略了對民族審美教育的重視力度,將其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忽略了對民族審美教育的管理。在新的時期下,學校以及社會教育機構都要做好民族審美教育的宣傳,使更多人融入到民族審美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格的培養,減輕傳統教育制度的束縛,在新的時期下,大力宣傳審美教育,加強藝術的熏陶,讓人們轉變對民族藝術的看法,積極融入到民族文化的建設中,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對于教師來說,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審美教育工作,重新審視其價值,還要向學生宣傳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確其重要性,優化素質教育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他們進行審美規劃,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完善自己的能力。其次,學校也要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提高教師的總體素質,對教師進行審美教育的相關培訓,培養教育與藝術面面俱到的高素質教師,以人格影響人格,創新教學體系,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從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出發,培養更多的審美性人才。
(二)提升人格
人文重建過程中,人格對重建質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可以說,人文重建和審美教育對一個人人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但是影響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多種。因此,在實際過程中,要考慮不同因素的影響,如家庭、社會或者學校,注重個人人格的提升。國家也要做好相關努力,要保證民生問題,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此外,還要注重禮儀,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人格的提升創造良好的環境。另外,國家也要加強法治建設步伐,宣傳法治建設的相關內容,強調依法治國、增強法制觀念,從一定程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提高人們的整體素質,法律作為基本的道德標準,以法律限制人們的行為,能夠減少人們的犯罪行為,對于整個社會秩序的維持也有重要作用。人文重建需要以法律為依托,保證人們的行為規范,進而宣傳民族文化,對于一些不良的習慣要摒棄,鼓勵人們團結協作,發揮社會的群體力量,打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增進人們之間的情感,全面提升人們的人格。
(三)保護美學文化
文化是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元素,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各方面建設都有重要作用。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保護。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制定了西部開發戰略,對于文化的傳播也有重要作用,這預示著我國東西文化的結合,也對當地的文化建設有主要的引導性作用,各個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給我國傳統文化保護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對于部分少數民族來說,也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使自身的文化保留下來,并得以傳播。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少,特別是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這些文化被淹沒。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要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保護文化,承擔起文化使者的責任,要接受其他文化,善于分辨文化,注重優秀文化的保護,要有長遠的發展目標,將保護文化作為己任,豐富自己的文化體驗,學習更多的文化。
(四)開發人文資源
目前來看,我國的經濟處于持續穩定增長的趨勢,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運用,要以民族藝術為發展核心,有長遠的發展規劃,不能拘泥于一種文化,要不斷探索新的人文資源,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文化種類。將文化作為展現地方特色的一部分,發展區域文化,注重區域人文資源的開發,可以利用當地風俗習慣以及地理條件開發新的人文資源,保證文化傳播的持續性,在不斷的傳播過程中,增加文化的價值,從而帶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
(五)落實經費保障
教育部門要支持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這兩個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資金基礎,教育部門也要從思想上重視美學工作,國家也要根據當地的經濟建設以及教育情況改變美學政策,因地制宜,政府要加強監督管理,保證美學工作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鼓勵學校引進一些新的美學元素,如音樂廳,美術館等,為學生創造與藝術親近的機會。
三、結語
審美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是現階段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要思考的問題,國家要完善教育體系,重視審美人類學民族審美教育與人文重建相關知識的傳播,同時,還要注重一些口傳文化的保留,可以以紙錄的形式保證文化傳播的真實性,而且還要保護一些特殊語言,對于一些民族,他們沒有特定的文字,要注重這類文化的保留,使文化的形式更加豐富。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收集新的文化,根據不同文化形式選擇新的載體,保證文化傳播的連續性。審美教育和人文重建必須以保留民族優秀文化為基礎,在審美人類學的影響下,逐漸豐富審美教育的內容,加強人文重建,規范人們的行為,讓他們從思想上重視這項工作,提高自身的責任感,積極參與審美教育,提高人文重建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杜衛.中國現代的“審美功利主義”傳統[J].文藝研究,2016,(1).
[2]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北京:三聯書店,2018.
[3]費孝通.進入 21世紀的回顧與前瞻[J].臺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17,(12).
[4]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2016,(11).
(作者簡介:[1]焦志偉,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專業:美學,研究方向:美學原理);[2]任明,中共沈陽市委黨校,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