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做優秀黨員,就要比普通黨員有更高的標準、更高的品質、更嚴的作風,時時處處事事走在前、干在前,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奮力譜寫河北高速事業發展新篇章。
第一,對黨絕對忠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
(一)對黨絕對忠誠,就要忠誠于黨的信仰,也就是有堅定的政治信念。信念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指路明燈。有什么樣的信念信仰,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格局和人生歸屬。1922年,擔任滇軍高級將領的朱德同志從四川千里迢迢到上海找到了黨組織并要求入黨,由于身份和經歷等原因被陳獨秀拒絕了。但他并沒有放棄,毅然遠赴國外尋找黨組織,最終在德國柏林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用一生的奮斗詮釋了什么叫信念堅定。歷史是不可知的,試想在我們黨的力量還非常弱小的情況下,是什么使朱德放棄了準將旅長的軍銜,義無反顧的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為之奮斗終身?就是源于他對黨的信仰發自內心的向往,對馬克思主義忠貞不渝的虔誠,對共產主義矢志不移的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釋。
相比之下,朱德在柏林入黨的介紹人張申府,曾與李大釗共同組織北京共產主義小組,領導地位不言而喻。而其卻因黨的發展前景不理想,于1925年自行脫黨。更令人憤怒的是,他僅僅為了3000塊大洋,在1948年公開發文支持蔣介石“戡亂政策”,罵解放軍是“匪”,被其親手成立的民盟開除。一生極度現實、精明算計的張申府最終被歷史洪流淹沒。張申府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拋棄了心中的信仰,不僅會迷失了人生目標和方向,最終必將葬送了自己。
(二)對黨絕對忠誠,就要忠誠于黨的核心,也就是堅決服從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船重千鈞,掌舵一人。堅定不移服從核心、擁護核心、捍衛核心,是我們黨戰勝敵人、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毛主席發現陜北已經在紅二十五軍的掌控中,而二十五軍是四方面軍的部隊,主要指揮者徐海東更是張國燾的老部下。當時張國燾已經另立中央,徐海東能不能服從中央紅軍領導是未知數。為此,毛主席試探性地給徐海東寫信借1000大洋。徐海東接到信后,義無反顧地從現有的6000大洋中撥出5000大洋“給”了中央紅軍,并且復信完全服從中央紅軍的領導。徐海東一生征戰,九次負傷,其中六次重傷,但是他對于革命的最大貢獻,是在關鍵時刻服從黨的領導,堅決堅持黨指揮槍,服從中央指揮。
而徐海東的老領導張國燾,曾經和毛主席一樣都是中共極具領袖氣質的人物。但是他長征期間無視黨中央領導,另立“第二中央”。1938年執意叛逃共產黨并加入國民黨,1949年后隱居香港,最終病死于異國他鄉。
(三)對黨絕對忠誠,就要忠誠于黨的組織,也就是時刻與黨同心同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于組織”。我們既然已經自愿入黨,無論在什么時候、處于什么崗位,都要時刻想到是黨的人,是組織的一員,堅貞不渝聽黨話、跟黨走。
周總理的一個顯著的過人之處就是能以非凡的組織能力實現黨內力量的聚焦。周總理一生受到的非議與誤會很多,但他一直堅持不傳不記不說不講,任污水潑來全然擔當不做任何辯解。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也不說不辨,將一生想說的不想說的話全部帶走。雖然留給后世很多謎團,但從統一組織、統一行動的方面看,他以犧牲小我的代價保證個人服從組織,把組織觀念落實到了極致,確保了黨的凝聚和統一,實為共產黨人的榜樣和楷模。
長征開始后,江西省軍區衛生部長漆魯魚在一次突圍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一路行乞尋找黨組織,從瑞金到汕頭,輾轉上海再到重慶,從福建到廣州,又回到上海,歷時1年8個月才重新回到黨組織的懷抱。“就是討飯也要找到黨組織”,這樣一個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漆魯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擦亮了共產黨人的身份標簽。
習主席與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代表合影時,拉著一位93歲老人的手,邀請他坐在自己的身邊。這位老者就是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了研制核潛艇,他隱姓埋名30年。黃旭華自己講:“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沒有回家。離家研制核潛艇時,我剛三十出頭,等到回家見到親人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白發老人了。”他的父母曾多次寫信,問他在哪個單位工作,他都避而不答。父親至死都不知道兒子在什么單位,在干什么。黃旭華用自己30年的歲月,兌現了對組織的承諾。大家可以回憶自己入黨時的情形,是不是舉起拳頭,面向黨旗宣誓。拳頭代表的是拳拳之心,入黨誓詞是發乎于心的承諾。
第二,要有強烈的責任擔當
敢于擔當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優秀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全面增強八項執政本領,其中的狠抓落實本領指的就是要敢于擔當,勇于攻堅克難。
一要敢于擔當。這是總書記提出的好干部“五條標準”之一,是一種政治態度。大家在看革命戰爭電影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臺詞是“同志們,跟我上!”。“跟我上”就是敢于擔當的表現。朱德總司令力挽狂瀾留住800將士是黨史上領導干部敢于擔當的經典范例。三河壩戰役敗后朱德部隊僅剩800余人,師長團長均皆逃跑,各營連長也走了大半,師級以上干部僅剩朱德一人,團級軍事干部只剩王爾琢,政工干部只剩陳毅。在這危難之際,朱德站了出來,高聲說:“大革命失敗了,我們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了,1907年他們成功了,我們今天就是俄國人的1905,總有一天我們會迎來屬于我們的1907。”正是朱德的信念和擔當,為這支800人的隊伍注入了魂,帶領其成功進了山,也決定了后來井岡山的實力。我們講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就是要看其危難關頭能不能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領導干部的擔當就是中流砥柱,群眾可以隨風搖曳,但是領導干部必須巋然不動。
二要善于擔當。總書記講,“領導干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善于擔當指的就是成事的本領,就是方式方法。總書記是這樣講的,更是這樣做的。在時任正定縣委書記時,總書記就敢于打破陳舊思維的束縛,利用正定縣歷史悠久、古建豐富、交通便利的特點,創造性的提出了“旅游興縣、帶動三產、服務省會”的發展新思路,并親力親為,多次解決籌資難題,將多處古建成功打造成旅游風景區。特別是敏銳捕捉到央視拍攝《紅樓夢》這一商機,多方籌資打造了榮國府,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創了旅游業的“正定模式”。
解放戰爭中粟裕“拒不過江”的例子也是對善于擔當的充分詮釋。1947年,在中央軍委作出粟裕軍團過江作戰決定后,粟裕本著對黨負責、對解放事業負責的態度,在權衡敵我局勢的基礎上,以一封3000字的“斗膽直陳”信致電中央,建議把中原的國民黨部隊全部殲滅后,再執行渡江作戰方針。毛澤東對粟裕的杰出建議表現出高度欣賞,欣然同意粟裕的建議。事實也證明粟裕的意見是正確的,在全殲國民黨在中原的兵力后,解放軍一鼓作氣,分三路南下渡江,最終實現了中國大陸的全面解放。
三要勤于擔當。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生動再現了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梁家河任支書時勤干苦干、為民造福的點點滴滴。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他親自帶頭打淤地壩;為了解決燃料問題,他多次奔赴外地學習沼氣技術,回來以后親自試驗,建起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地并點火成功;為了解決吃水問題,他親自下井,站在冰水里鑿石挖泥,打造了第一口深水井,結束了梁家河村民常年吃泛水井的問題。
第三,高尚的道德操守
古人云:“德為立國之基””。還有句古話叫“求忠臣于孝子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一名優秀黨員,一定要上好道德修養這一必修課,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明大德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陳云同志就是明大德的典范,縱觀其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經歷了中國革命的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巨大挫折,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錯誤,經歷了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始終做到順境中不居功自傲,逆境中不消沉氣餒。面對功勞,他非常謙虛,歷來不愿意宣傳自己。他說過,對個人的功勞要有正確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這樣的次序是不能顛倒的。面對不公正對待時,他從不議論,始終滿懷革命的樂觀主義,“就算二十歲入黨,活到六十歲不過四十年,還要為一些小事而煩惱,不是太劃不來了嗎?”陳云同志一生淡泊名利,沒有留下什么財產,只有不到2萬元的稿費。但是他留下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十五字箴言,卻是我們共產黨人永恒的精神財富。
講政德、立政德,就要守公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共產黨員張思德同志,在一次反圍攻中右腿先后兩次負傷,但他強忍劇痛,沖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穿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在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時,為保證信件準確及時地送達,他常常每天步行六七個小時。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陜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毛主席在追悼會上,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并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高度贊揚了張思德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張思德的形象也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里程碑。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2年間帶領群眾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并將林場無償捐獻給國家。張思德、楊善洲都展現了共產黨人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著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價值追求。作為黨員,我們要以他們為標桿,自覺樹立為追求理想而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的精神追求,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講政德、立政德,就要嚴私德。私德不是小事,它關乎個人形象和事業成敗;私德不是私事,它影響他人行為和社會風氣。慎獨慎微是古人修私德、嚴私德的寶貴經驗。東漢時,東萊太守楊震雖有恩于王密,卻堅辭王密送來的十斤黃金。王密勸他:“暮夜無人知。”楊震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言無人知!”“暮夜卻金”的佳話成為慎獨之典范。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鄉村郵遞員王順友就是當代恪守“慎獨慎微”的典范,在幾十年“一個人的長征”中,沒有人去督促他,也沒有人去檢查他,他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封郵件,投遞準確率達100%,始終堅守著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越是在群眾視線之外,越是在沒有組織監督的情況下,就愈發考驗一個人的定力和自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節,體現的是一種品德、一種精神。道德修養靠一點一滴積累和加強,要不斷規范自己、完善自己,切實做到“大節”不偏離、“小節”不喪失。
(作者單位:河北省高速公路青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