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港航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背景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北部灣經濟區及西江經濟帶的“雙核型”港航人才培養構想。通過分析北部灣國際航運業務與西江內河航運業務的異同,梳理出“雙核型”港航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并從知識素養和實踐技能兩個方面,提出“雙核型”港航人才培養的途徑,以期實現勝任北部灣國際航運業務和西江內河航運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港口與航運;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珠江”經濟帶
區域性經濟帶和城市群經濟區的快速形成,賦予了職業教育跨區域培養人才的新特征。本文對北部灣經濟區及西江經濟帶的“雙核性”港口與航運管理(以下簡稱“港航”)人才培養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以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為抓手,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形成合力打造品牌特色專業。
1港航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背景分析
1.1北部灣經濟區以港口為核心的綜合物流服務供應鏈正在形成,港航人才需求向“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轉變
2014年,北部灣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鐵山港實現“四港合一”,整合資源,從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轉變;以港口為核心的物流服務供應鏈正在形成,北部灣港航業的服務柔性化、港城一體化、運營管理的精益化和信息化特征凸顯。北部灣經濟區以港口為核心的綜合物流服務供應鏈囊括了港口管理、貨運組織、報關報檢、貨代、理貨、船舶管理、船代、航運信息、航運保險、航運物流,港航企業逐漸從單一的貨代企業、船代企業、船公司、運輸倉儲企業向綜合航運物流企業轉型。北部灣港航業實踐情況要求港航業從業人員從單一的技術技能人才向集應用型、創新型、技能型于一體的復合技術技能人才轉變。
1.2珠江-西江經濟帶內河航運業對港航人才在“量”和“質”兩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以珠江-西江流域為依托的區域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劃定的范圍包括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云浮4市和廣西的南寧、柳州、梧州、貴港、百色、來賓、崇左7市,區域面積16.5萬平方公里,
2016年末常住人口5228萬人,為西江內河航運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腹地;十三五末柳州至廣州航道全線可達二級航道標準,全年通航2000噸級船舶,為西江航運提供了有力的航運基礎設施保障。經過長期調研,筆者認為西江內河航運的發展對港口與航
運管理技術技能人才在“量”和“質”兩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質”的方面對全流域綜合航運物流組織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具體來說對掌握全流域的港情、船情、貨情提出更高要求,對全流域貨運組織技能(水-水中轉、倉儲、分撥技能),溝通、協調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廣西江-海不相連的特殊航運現狀,要求港航人才具備滿足海運、內河航運兩面需求的技術技能
廣西江-海不相連的航運現狀,是廣西航運之殤,亦是廣西之殤,自治區政府從基礎設施(沿海鐵路、臨港高速)、產業布局(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方面有效改善了此窘境。自治區港航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方向是培養具有開放綜合運輸視野、具備海運-內河航運兩方面技術技能的綜合港航人才,通過人才培養進一步促進西江內河航運、沿海海運的商務往來、貨物周轉,將沿海海運與內河航運建設成有機的綜合水運網絡體系,促進自治區政府政策的落地,促進沿線社會經濟發展。
因此,基于北部灣經濟區及西江經濟帶的“雙核型”港航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廣西江-海一體化,促進廣西海運、內海航運形成有機的綜合運輸網絡體系。
2“雙核型”港航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
港航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港口管理、航運管理和貨運代理工作,通過對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鐵山港、貴港港、梧州港等港口的業務能力調研,分析整合北部灣國際港航業務與西江內河港航業務的異同,梳理出“雙核型”港航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如表1所示:
“雙核型”港航人才應能勝任海運及內海航運業務,因此“雙核型”需同時具備北部灣國際航運業務能力和西江內河航運業務能力。
3“雙核型”港航人才培養途徑
3.1知識素養培養途徑
基于“雙核型”港航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重新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重構以“職業發展”為核心的“雙核型”特色課程體系。在通識課程中,融入中國-東盟政策、北部灣國際航運業務、西江內河航運業務、“西江-珠江”流域經濟等特色教育;在專業課程中,將課程劃分為港口業務處理、航運業務處理、國際貨運代理、國際物流處理、國際貿易處理等職業能力領域,達成針對港航業單證員、客服、理貨員、操作員、調度員、計劃員、業務員、報關員、報檢員等就業崗位的綜合業務知識教育目標。
3.2實踐技能培養途徑
3.2.1搭建“港中校”、“校中港”的實訓教學環境
圍繞港航專業在三個特定的工作場所:港口、船舶、物流中心,為實現教學情境與工作情境的對接,以“港中校”、“校中港”的理念,建設模擬港口作業環境和船舶環境的一體化實訓基地,營造面向船公司、船代、貨代、報關、車隊、場站和倉儲多種物流業務的綜合仿真技能培育環境,輔以教學軟件,使學生能夠完成真實作業項目,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效果。
3.2.2開發實踐教學項目
深入企業調研目標就業崗位的工作內容,組建校企雙方“雙元”教學團隊,篩選典型工作內容作為實踐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內容,編寫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評價在內的項目任務書,通過理論知識講解、項目布置、教師講解與演示、學生練習和考核評價五個過程,完成項目化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
3.2.3開展跨區域的實習實踐教育
流域經濟理論認為以河流為紐帶的一個區域經濟范圍或者一個系統,產業布局呈梯級層次分布,經濟協作是流域聯動性的重要內容,流域產業由下游到上游逐漸滲透、呈現產業高度化發展特點,跨流域經濟交流和合作逐漸加強。跨區域人才培養理論認為中國大區域性經濟帶和城市群經濟區的快速形成,正在沖擊著各級行政區劃經濟的發展模式,跨區域生產合作的集團化、區域化,賦予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新的特征。
“西江-珠江”經濟帶具有典型的流域經濟特征,“雙核型”港航人才應能滿足上下游的協作性、滲透性與產業梯次分布要求,掌握全流域的港情、船情、貨情,具有嫻熟的全流域貨運組織技能,溝通、協調技能。因此,整合與共享廣西、廣東港航職業教育的資源,構建聯合培養協作機制,開展跨區域的實習實踐教育,即在大三實習階段,兩廣學生先在本區域進行實習,經過一段時間后到對方區域進行實習,學校負責本區域實習學生的實習指導和安全管理工作,以培養具有廣闊視野、開放思維、創新意識的“雙核型”綜合航運人才。
4結語
本文對當前經濟發展和政策背景下,“雙核型”港航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并提出培養途徑。筆者認為跨西江流域的港航人才培養,可以避免與區內同類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和同質化,實現差異化辦學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消減地區局限,實現西江流域所跨的廣西、廣東港航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有利于轉變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培養具有廣闊視野、開放思維、創新意識的綜合航運物流服務人才。因此,培養基于北部灣經濟區及西江經濟帶的“雙核性”港航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廣西江-海一體化,促進廣西海運、內海航運形成有機的綜合運輸網絡體系。
參考文獻
[1]易燕.高職港口與航運管理類實訓室建設研究[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0(02):71-73.
[2]艾亞釗.高職院校港口與航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9(006):54-58.
[3]梁海澄,楊晉.淺析高職港口與航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水運(下半月刊),2010(11):63-64+145.
[4]孫軍麗.高職港口與航運管理專業就業分析與對策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7,019(001):62-66.
[5]陳洋.港口與航運管理專業職業能力標準研究[J].科技資訊,2008(30):156-157.
李云達.跨區域校企合作下的創業人才培養[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4):226-227.
[6]秦蓁.芻議泛北部灣經濟區域人才培養合作模式[J].大眾科技,2008(07):169-170.
作者簡介:雷雨順(1985.03-),女,漢族,湖北天門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航運、港口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