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委政研室課題組
特色產業就是以“特”制勝的產業。要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特色產業的引領是關鍵。前不久,臨汾市委政研室課題組選取部分貧困縣及脫貧摘帽縣,針對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力求把準當地發展特色產業的“命脈”,從中獲得一些特色產業發展的啟示和借鑒。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臨汾市各地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農村“一村一品”產業培育,發展產值高、致富帶動性強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特別是一些貧困縣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加快了脫貧摘帽的步伐,目前已建成以蔬菜、水果、中藥材、觀賞花卉為主的一批種植基地,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一盤又一盤蘆筍香飄南粵 安澤縣屬于省定貧困縣,于2017 年12 月實現脫貧摘帽。該縣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在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同時,帶動村民共同致富。該縣的冀氏鎮、馬壁鄉黨委班子帶領村干部先后到山東省曹縣和我省長治市、呂梁市等蘆筍種植基地和加工企業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經過科技人員的評估后,發現本地的立地地形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蘆筍,最終通過建立合作社確定種植500 畝蘆筍基地的方案,目前已投資120 余萬元在冀氏鎮柳樹溝村、馬壁鄉東里村、馬壁鄉衛寨村、馬壁鄉石槽村流轉土地300 余畝先行種植蘆筍,其中流轉貧困戶土地65 畝,帶動周邊群眾402 人,貧困戶參與勞動力78 人,輻射貧困戶52 戶,產品銷往廣州等地,戶均增收3000 余元。多年來該縣始終立足產業興農的發展思路,多產業融合,多渠道發展,4 個蘆筍基地的建成,填補了安澤蘆筍種植的空白,同時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振興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一片又一片花海招來訂單 素有“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稱的大寧縣,溝壑縱橫資源少,要想在脫貧攻堅中加速發展彎道超車,亟需改變傳統產業結構。2017 年通過招商引資,山西隆泰雙創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駐大寧縣曲峨鎮道教村,一座占地320 畝、總投資1.37 億元的現代農業花卉示范園區拔地而起。目前,3 萬平米連棟溫室已建成,并投產運營,產品主要銷往北京、西安、鄭州等地的花卉批發市場。現有各品種種苗約90 萬株,成品約25 萬株,預計年產值可達1800 萬元。2018 年8 月份花卉示范園投產以來,營業額達到800 余萬元。該項目采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可帶動200 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實現增收脫貧,目前已經解決就業47 人,其中有貧困戶28 人,每人月均收入穩定在2300 元左右。同時,還帶動了貧困村資產性收益,目前,2 個村投入扶持壯大集體經濟資金100 萬元,村集體獲得資產性收益分紅20 萬元,已累計為貧困戶資產性收益分紅391.41 萬元。
啟示:安澤縣、大寧縣綜合考慮本地氣候條件、土壤性質、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產業,找準產業發展切入點,帶動當地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是調整農業結構、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重要舉措,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重要的意義,永和縣交口鄉養驢產業與大寧縣徐家垛鄉南桑娥村“豬—沼—果—蔬”循環有機示范基地就是臨汾市發展特色養殖產業的縮影。
一碗又一碗驢肉留下余香 永和縣交口鄉一直以來就有養驢的傳統。樊海云是交口鄉張家垣村黨支部書記,他深知這一寶物,起先在城里開了一個驢肉館,生意非常火爆,但是驢肉原料來源非常少,為解決這個問題,樊海云帶領全村率先成立張家垣村鄉戀農牧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現養驢102 頭,帶動貧困戶36戶126 人,2017 年給貧困戶分紅101570 元,2018年分紅151830 元,戶均4000 元左右。目前,全鄉有9 個村發展養驢產業,現存欄747 頭,成立了“交口鄉肉驢養殖聯合黨委”。聯合黨委的成立,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引導合作社積極對接企業,拓寬銷售渠道,統一價格標準,全程跟蹤服務,為全鄉養驢產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努力實現“養一頭驢脫貧,養三頭驢致富”,最終達到“騎著毛驢,吃著驢肉,喝著驢奶”奔小康的目標。
一池又一池沼渣肥了果蔬 大寧縣徐家垛鄉南桑娥村主動響應縣委、縣政府倡導的“有機大寧”的號召,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在大寧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采用山東弘毅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了75 畝的“豬—沼—果—蔬”循環有機示范基地,由股份經濟聯合社按照有機農業標準統一經營,把畜禽養殖和林果、蔬菜通過沼氣池的紐帶作用緊密聯系在一起,豬糞可以為沼氣池提供原料,沼氣可以供十戶農戶燒水、照明、做飯,減少了柴草、煤炭使用量,沼液作為有機養料既節省化肥開支又能增產和提高果實品質,增加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用沼液噴施果樹可以有效防治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發生,形成無污染、無廢料的有機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體系,較好地處理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問題,達到豬有圈、糞入池、液入地、地增肥、果提質、人創收的目標,持續帶動畜牧業、果蔬業和農業的共同發展。通過循環經濟的示范,群眾發展有機農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啟示:特色養殖產業不僅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永和縣張家垣村與大寧縣南桑娥村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毛驢產業、推廣“豬—沼—果—蔬”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突出產業特色,促進特色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有力推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借鑒模式。
縣鄉的加工產業是增加縣域經濟實力的關鍵所在,對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寧縣、安澤縣通過引進特色加工產業,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雙又一雙手套銷往美國 在山西鴻晉塑膠科技有限公司,從業人員正在打包發往美國的一次性防護手套。這家公司位于大寧縣曲峨鎮煤層氣工業園區,該項目占地300 畝,總投資11.9 億元,一期企業投資4 億元,建設24 條PVC 手套生產線,二期計劃投資7.9 億元(縣政府投資0.87 億元,企業投資7.03 億元),建設16 條雙模丁腈手套生產線和8 條單模安全套生產線。目前,一期建設24 條PVC手套生產線,其中一條已投入生產。二期已投資3.1億元,正在建設8 條雙模丁腈手套生產線,建成后年產25 億只丁腈手套。
該項目于2017 年4 月11 日簽約,5 月18 日開工,11 月28 日一期8 條PVC 手套生產線投產,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納稅。2018 年,產值10794.9 萬元,利潤34.03 萬元,納稅22.61 萬元,進出口總額1747.26 萬美元。吸納貧困勞動力386 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 人,人均收入2650 元,該項目當時在全省僅此一家,項目的實施,極大地帶動了大寧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枚又一枚導針連接南北 導針是一種電子元件,駐扎在大寧縣昕水鎮小馮村輕工業園區的四家電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就生產此種產品,在北方這種產品僅出于此。該產品主要銷往廣州、深圳等南方電子發達城市,由這種產品升級組裝的光敏電阻已出口日本、韓國、巴西等國,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園區中從業的200 多人中除了一兩名維修工人是男性外,其余全是小馮村及鄰村的家庭婦女,婦女們每天上班8 小時,下班之余照顧小孩老人,工作、料理家務兩不誤。她們可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既不耽誤家庭事務、農業生產,又可在閑時成為技術工人增加收入的靈活做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婦女踴躍加入。大寧縣輕工業園區交通運輸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充分發揮大寧縣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上的人力資源、發展空間、營商環境等區域比較優勢。目前,除了治誠科技、鑫輝電子、宇良光電、森普電子這4 家企業入駐之外,還新引進江蘇宜興森普電子有限公司,現已簽訂投資協議,計劃投資2000萬元,主要生產LED 數碼管,年產 5000 萬只,產值5000 萬元。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裝修設計,預計9 月開始試生產,將帶動100 余人就業。
一朵又一朵黃花開遍山野 走進安澤縣,黃花迎春、綠蔭護夏、紅葉映秋、松柏伴冬。尤其是連翹,在安澤境內分布甚廣,極具觀賞價值。全縣野生連翹面積150 余萬畝,年產量達400 萬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素有“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之美譽。2012 年起,安澤縣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集觀光、旅游與連翹茶制作為一體,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狠抓招商引資、龍頭帶動,增加農民收入。其中山西安澤禾清源發展有限公司年產連翹茶葉可達一萬斤,其中綠茶、紅茶每斤售價600 元,黑茶每斤售價280 元,年可創收80 余萬元。
啟示:手套、導針、茶葉,這些產品看似并不起眼,但是小產業帶來了大發展,尤其是手套、導針等產業在當時填補了我市乃至我省行業的空白,滿足了市場的需求,成為了整個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大寧與安澤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農村特色加工產業,優化了資源配置,搞活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他們的生活水平像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