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全林
又到招聘季,用人單位忙校招,大學生忙應聘。有記者調查發現,在新就業的大學生中,“閃辭”現象增多,一些大學生在職時間變短,穩定性變差,入職不久就辭職。去年,有研究報告顯示,年輕人從事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時長在不斷縮短,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擇一行、終一生”到“工作閃辭、頻繁跳槽”,就業選擇反映出不同的就業觀念、動態的用人需求。
新時代提供了優渥的物質條件,也給實現人生目標拓寬了路徑。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是,雇主經濟使員工有了多維度的訴求,企業的用人觀也需要隨之轉變。隨著互聯網社群的崛起,伙伴關系取代了上下級關系,扁平結構取代了科層組織,加之員工自我意識增強,更加追求工作環境的人性化就成為必然。“閃辭”與求職者關注活動場所、茶歇時間等有因果關系,可印證時代的變化。
這不能說年輕人貪圖享受、要求過高,只是以前不太重視員工的感受,沒有樹立“養”勞動力的觀念,才倒逼出“閃辭”現象。人畢竟不是機器,只要上足油就可以轉下去。張弛有度,工作效率才會高。聯想到過多的“過勞死”“加班狗”,工作環境溫馨一點,有個喝茶的時間,才符合人的本性。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但美好生活肯定不是整日忙得顧頭不顧腳。
但話分兩頭說,辭職現象屬正常,“閃辭”未必就應該。實習期沒滿就離職,工作不順心說走就走,正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話。盡管可以舉出用人單位一百個不好,自己擇業不慎重才是主要原因。大凡有勇氣“閃辭”的,恐怕都沒有嘗過生活的艱辛,不存在家庭負擔,父母尚能養得起他。如果是一個吃了上頓愁下頓的主兒,可能就不會輕易“閃辭”了。說穿了,“閃辭”與啃老是多少有點聯系的。
對于一個人而言,合理的職業流動是必要的,但太過頻繁,對于個人發展、企業運行、經濟形勢都有負面影響。人生的道路要走得出彩,仰望星空是應該的,腳踏實地才是成功之本。你愿意受聘于某個公司,可能看上的是這份工作的收入,未必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現實中,自己既感興趣又掙錢多的職位,實在非常少。往往看好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勝任的,尤其對于沒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而言,最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很難客觀判斷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勝任社會上的具體崗位。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一個人立于世上,是需要一點責任感的。社會需要你做什么,這個是關鍵問題。一項研究表明,70%左右畢業生就業出路主要是到各類企業和城鄉基層社會服務崗位就業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而實際上,愿意到城鄉基層的人數并不多。可見,不愿到基層去工作,有業不就的問題很突出。哪里真正需要你,就奔向哪里,最終才能安身立命,展示身價。
笑到最后的商品一定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皆勝一籌的品牌。為民族而奮斗,為個人而奮斗,二者是統一的,實質上都是一種堅守,講誠信是最起碼的要求。在職場上如能守住誠信、擔起責任,也必將為自己開辟遠景。“閃辭”下去的結果,肯定會遇到無職可辭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