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國第六個扶貧日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著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及時做好因各種原因返貧致困職工的幫扶救助,為廣大職工提供具有工會特點的普惠性、常態性、精準性服務。
為打贏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攻堅戰,推動工會幫扶工作和送溫暖活動常態化、經常化、日常化,2019年,湖北省總工會出臺《困難職工檔案管理實施細則》、《困難職工幫扶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工會送溫暖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對于政策落實,基層工會高度重視,職工群眾高度關注。現將有關問題作簡要解讀。
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對象,首先要建立檔案。按照建檔層級,有全國級困難職工和省級困難職工,一些地方還有地方級困難職工。
對全國和省級建檔困難職工,職工本人戶籍須在湖北省內,并且是在省內企事業單位、機關、社會組織就業的在職職工(含內退人員);如果職工本人戶籍不在湖北省內,則應是在省內單位就業且簽訂勞動合同的在職職工。
如果職工家庭滿足以下其中一個條件,可以申請建立全國級困難職工檔案。
(一)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六個月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未經政府救助或經政府救助后仍生活十分困難的職工家庭。
(二)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0%(含)的職工(也可參照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低收入標準),由于本人及家庭成員患病、子女上學、殘疾、單親及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別困難的職工家庭,家庭總收入除去上述情形引發的必要費用支出后,家庭實際人均年收入達到或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職工家庭。
(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300%(含)以內,但由于遭受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及其它原因導致家庭意外致困、生活特別困難,家庭總收入除去上述情形引發的必要費用支出后,家庭實際人均年收入達到或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職工家庭。
職工家庭不符合建立全國級困難職工檔案的必要條件,如果滿足以下其中一個條件,可以申請建立省級困難職工檔案。
(一)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300%(含)的職工,由于本人及家庭成員患病、子女上學、殘疾、單親及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困難,家庭總收入除去上述情形引發的必要費用支出后,家庭實際人均年收入達到或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0%的職工家庭。
(二)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含),但由于遭受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及其它原因導致家庭意外致困,家庭總收入除去上述情形引發的必要費用支出后,家庭實際人均年收入達到或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0%的職工家庭。
如果職工家庭滿足建檔的基本條件和必要條件,但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能建立全國級和省級困難職工檔案。
(一)擁有2套(含)以上有產權的城區住宅(含各級房地產管理部門管理的直管公房、國家劃撥給全民所有制單位所有以及全民所有制單位自籌資金購建的自管房產、小產權房,不含農村宅基地、車庫車位)。
(二)擁有商業用房、廠房,或有工商注冊登記信息、且正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三)家庭擁有除以下情形的機動車、船舶、工程機械以及大型農機具。除外情形是,購買價格不超過10萬元、且購置時間在申請建檔之日兩年以前,或購買價格不超過5萬元的。
(四)子女進入高收費私立學校或自費出國留學。
(五)拒絕提供家庭經濟收入狀況核查授權書。
意外致困指因病致困和意外災害。
因病致困包括本人大病、供養直系親屬大病、本人殘疾、家屬殘疾。
意外災害包括自然災害、重大事故。意外致困家庭包括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造成重大人身傷害,責任賠付不能及時到位或無責任賠付方的家庭;因本人或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等產生數額過大的救治費用,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因發生自然災害或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身傷害或住宅、家庭生活必需用品損毀嚴重,導致基本生活暫無著落或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
首先是家庭總人口。原則上以戶籍為單位且常年共同生活的人口計算,以下人員可納入家庭總人口:職工本人及其配偶,喪失勞動能力或未滿18周歲子女,尚處全日制在讀的子女,未婚成年子女,贍養的已滿60周歲或未滿60周歲但失去勞動能力的父母,無法獨立生活且無其它依靠的兄弟姐妹,法律規定扶助的其他人員。
其次是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繳納所得稅—社會保障支出。家庭總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如利息、紅利、房租收入等)、轉移性收入(如養老金、離退休金、社會救助收入)。
再次是個人工資薪金所得。以單位開具的年收入為依據(扣除繳納個人承擔的法定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和稅費),養老金(退休金)以個人銀行流水明細為依據;未外出就業的農民且在就業年齡段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員收入無法計算時,參照當地民政部門核算低保標準方法核算,納入家庭非薪資年度收入;家庭非薪資年度收入包括銀行利息、股票收益、出租租金、低保金、偶然所得等。
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應向所在工會組織申請。未建立工會組織的單位,可向務工所在地鄉鎮(街道)工會或所在地方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申請。
與原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的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金期間符合建檔條件的,應向所在街道(社區)工會申請,也可以向所在地方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申請。
勞務派遣工符合建檔條件的,向實際工作的用工單位提出申請。
應提供相關資料和證明,主要是為了核實和核查工作,做到精準識別和精準建檔。
(一)基本情況。包括本人申請書或所在單位工會的申請報告,職工檔案信息表,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查授權書,職工本人及有關家庭成員證明,收入證明。如果購買機動車、船舶、工程機械以及農機具,須提供票據和所有權證明。
(二)困難證明。因病致困戶,須提供醫療費票據、醫院診斷書、保險報銷票據等。因學致困戶,須提供子女的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錄取通知書或學籍證明、學費票據。遭受自然災害或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身傷害的,須提供相關部門認定書。
(三)其它證明。失業人員提供領取失業金證明,勞務派遣工提供簽訂的勞動合同或勞務派遣合同證明。
對建檔的全國級困難職工和省級困難職工,工會依據困難職工家庭申報的致困原因,實施生活救助、子女助學、醫療救助,同時也開展就業培訓等服務工作。
(一)生活救助:根據困難職工家庭致困原因和收支情況,按照生活水平達到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上確定發放標準。全國級困難職工家庭的生活救助標準,每戶每年不超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年度之和。省級困難職工家庭的生活救助標準,每戶每年不超過5000元。
(二)醫療救助:根據救助對象需求和幫扶資金籌集情況,按照不超過醫療費個人負擔部分確定(含自付和自費部分)。
(三)助學救助:按受高等教育的子女,全國級困難職工家庭子女助學標準每生每年不低于3000元,不超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0個月之和;省級困難職工家庭子女每生每年不低于3000元,不超過5000元。高中(含中等職業教育)的子女和接受特殊教育的殘疾學生,每生每年不低于2000元,不超過3000元。建檔困難職工子女在接受非義務教育階段和接受特殊教育的殘疾學生,應按年度連續實施助學。對全國級和省級建檔困難職工家庭在小學和初中教育階段的子女助學,每生每年不超過3000元。
送溫暖是各級工會對職工開展的困難幫扶、走訪慰問、臨時救助。送溫暖對象可以是建檔困難職工,也可以是遇到臨時困難的職工,還可以包括其他群體,目的是體現黨委政府對職工的關懷和工會組織對職工的關愛。
(一)因非個人意愿下崗失業、家庭收入水平明顯偏低、子女教育費用負擔過重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職工。
(二)本人或家庭成員(限配偶、父母、子女)患重大疾病、遭受各類災害或突發意外等情況,造成生活困難的職工。
(三)因企業關停并轉等原因造成停發、減發工資導致家庭生活相對困難的職工。
(四)工傷或職業病致殘的職工和因公犧牲職工的家屬。
(五)因重大疾病住院或手術的職工。
(六)長期在高(低)溫、高空、有毒有害等環境中和苦臟累險等艱苦行業崗位上工作的一線職工。
(七)重大災害期間堅守抗災一線的職工。
(八)春節期間堅守在生產一線和交通運輸、電力、環衛以及直接面向群眾服務的基層崗位干部職工。
(九)在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職工,生產一線涌現出來的先進模范人物。
(十)在遠離城區的獨立工礦區和林區、資源枯竭型礦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中生活遇到困難的離退休人員。
(十一)其他慰問對象。省、市(州)、縣(市、區)總工會黨組會、辦公會或單位集體研究決定的其他送溫暖對象。
工會送溫暖的資金發放標準,總體上低于對建檔困難職工的救助標準,體現的是關心和慰問。
(一)慰問因下崗失業、患重大疾病、工傷與職業病致殘、因公犧牲、遭受各類災害或突發意外等面臨生活困難的職工和退休人員家庭,每戶每年不超過3000元。
(二)慰問苦臟累險艱苦行業崗位基層一線、重大災害期間堅守抗災一線、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建設一線的職工,春節期間堅守生產一線和交通運輸、電力、環衛以及直接面向群眾服務的崗位基層干部職工,采用發放慰問金或發放慰問物資方式,每人每次不超過500元。
(三)慰問在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職工,生產一線涌現出來的技術工匠、先進模范人物等,每人每年不超過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