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11月4日晚,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發表聯合聲明,稱“RCEP15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準備明年簽署協議”,同時稱“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印度的最終決定將取決于這些問題的圓滿解決”。
隨后,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由于關稅差異、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以及與關稅無關的壁壘,印度決定不加入RCEP。
印度的這一決定并不讓人意外。其對加入RCEP可能給印度各個行業所帶來沖擊的顧慮,讓其在整個談判中都處于患得患失、瞻前顧后的狀態,以致于在很多的環節,其他15個成員國都要等印度的態度。有的甚至已經等不及了,比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就對歷時7年仍未完成談判表示不滿。
印度的顧慮是全方位的。用莫迪的話說,“我們的農民、商人、專家和產業都在這一決定(簽署RCEP)中有利益關系,同樣重要的還有工人和消費者。當我評估RCEP時,我必須尊敬所有印度人的利益。”
取消關稅后,印度農產品將面臨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農產品的沖擊,對乳業也是如此;將有更多更有競爭力的中國商品進入,會挑戰其原有的商業格局;印度的服務業發展尚不成熟,一旦開放這個市場,其國內企業很難控制。
印度媒體抱怨說,RCEP的最新一輪談判中沒有顧及該國的一些關鍵顧慮。但事實上,如果充分地考慮印度的這些顧慮,這個志在擴展自由貿易、消除貿易壁壘的組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這是一個讓RCEP往后“退一步”還是印度往前“走一步”的問題。除印度之外的RCEP其他15國,貿易自由化程度已經很高,如果過于照顧印度的訴求,向印度看齊,RCEP就不能起到提升整個地區自由貿易水平的作用,其存在就背離初衷了。

11月4日,出席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的印度總理莫迪(左)、泰國總理巴育。圖/IC
那么印度為什么不能往前走一步呢?尤其是在美國強調本土至上、全球貿易保護抬頭、印度又需要借出口提振經濟的當下。世界貿易組織10月31日發布專家組報告,裁決印度實施的數項出口補貼措施,包括向印度出口商提供減免關稅、企業稅、債務等方式的禁止性出口補貼,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定。
印度顯然在算一筆得失賬。它在算預期的壓力,也在算預期的收益。只是這筆賬預期時間的長短,以及對中間壓力的承受力,可能影響其最終的判斷。
國內政治的壓力,也是莫迪最終放棄RCEP的一個因素。據印度報業托拉斯4日報道,國大黨、印共(馬)、草根國大黨、達羅毗荼進步聯盟等政黨領導人當天齊聚新德里,討論經濟下行及RCEP談判對印度的影響,要求莫迪政府為“經濟放緩、失業率飆升、農業危機”等問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