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怡
【摘要】“法不強人所難”這一諺語,體現了法律的溫情和謙抑性,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法制史上也曾有過“親親得相首匿”這樣的法律規則,這些都深刻體現了期待可能性這一刑法理論。期待可能性作為一種阻卻責任事由,在維護社會秩序與保障公民權利兩種價值取向中找到了平衡點,能有效防止刑罰的濫用,協調人情與法律之間緊張的關系,是情與法兼容的極好表現。我國刑法中應合理引入期待可能性的運用,做到情理與法理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期待可能性 阻卻責任事由 法律體系
一、期待可能性的定義
刑法中所引入的期待可能性,主要指的是行為人在觸犯了刑法的相關條款需要承擔相應的刑法后果時,通過情與法的綜合考量,結合行為人的實際違法犯罪行為動機進行分析,找到期待行為人實施適法行為或者不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如果在不能夠期待行為人做出適法行為的具體情況下,也即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情況下,行為人做出了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行為”,則行為人不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后果。
所以,期待可能性主要是指通過綜合考量行為人在做出觸犯法律的行為時所面臨的外部因素影響和內部因素的影響,期待行為人有適法行為的可能性。簡而言之,期待可能性就是根據主客觀條件來評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合乎法律的一種阻卻責任事由。
二、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基礎
作為一種阻卻責任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論擁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雖沒有在我國得到廣泛的運用,但期待可能性的影子在我國的刑法案件中卻并不鮮見,其原因便是期待可能性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法理價值。
1.相對意志自由
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基礎之一在于意志的相對自由。對于那些需要面臨刑法相關條款處罰的行為人,其應承擔刑法處罰的前提條件是,在實施違法犯罪這一行為之前,該行為人有主觀選擇是否實施觸犯刑法相關規定的違法犯罪行為的自由,也就是理論上說的該行為人擁有相對自由的意志選擇權。人的觸犯刑法的行為,是受到人的主觀意識和主觀意志的影響而做出的相對自由的選擇,這個前提條件是該行為人具有自由的相對意識和意志。如果行為人是在主觀意識和主觀意志的自由選擇權不受控的情況下,被動地實施了違反刑法相關規定的犯罪行為,即使這種行為已經發生,根據期待可能性的相關條件可不用承擔相應的刑法后果。反之,如果行為人是在擁有自由意識和自由意志的選擇權的情況下,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則說明該行為人的犯罪性質非常惡劣,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后果。
2.人性基礎
人性是具有多面性的,有堅強無私的一面,當然也有自私軟弱的一面,而判斷所有價值的基本條件是生命。理性的人在選擇實施各種行為時需要考慮到是否與自身的價值相符合,而不能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當在情況特殊的極端條件下,期待行為人讓渡出自己的性命或者自身更重要的價值,而不去做出觸犯刑法的行為是不大現實的。如當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第一反應便是做出抵抗或反擊的行為來維護自身的生命安全,此時人們很難去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考慮是否合乎準則。如果此時,法律仍要求或期待人們的行為要在法律范圍內,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強人所難呢?正因法律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對人權的尊重,就更要在刑法裁量中應用期待可能性。刑事相關的法律法規所要約束要求的標準主要是面向常人,而不只是根據某些意志堅定、極度無私理性的人來制定要求和標準。求生是人的本能,當人的生命面臨威脅時,大部分人都沒法理智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在情急之下為了保住自身的性命而做出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也是人性使然。
3.刑罰的目的
刑罰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為了懲治故意犯罪的惡徒,讓他們反省自我,改過自新,達到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的特殊預防作用,二是為了給其他并未犯罪的社會成員起到威懾、警示作用,達到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般預防作用。當行為人處于極端條件下,為了自保,除了實施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而別無他法時,也對其適用于處置惡徒的刑法,似乎不太公正合理。在行為人無期待可能性的情況下,盡管其實施了觸犯刑法的行為,但缺乏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當類似情形再次出現時,行為人仍然被人性驅使做出相同選擇,特殊預防作用也就無任何實質意義。此外,讓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震懾效果也無從發揮,在強人之所難的同時,還有可能產生使行為人仇視社會的惡果。
三、期待可能性的積極作用
期待可能性作為一種責任阻卻事由,對于我國社會制度法律完善都有著匪淺的意義。
1.對公民的積極作用
期待可能性讓每個公民在受到傷害時,敢于與同惡勢力斗爭,敢于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合法利益。也使得公民相信法律會站在自己一側,保護自己,從而在不法侵害者面前,不再懦弱,在面對不法侵害時,勇于抵抗和反擊。同時,期待可能性也可以對犯罪分子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犯罪者三思而后行。
2.對國家的積極作用
毋庸置疑,在刑法中合理地引入期待可能性,對于我國刑事法律法規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推動我國刑事立法更加的合情合理。同時,期待可能性中對人主觀意識和主觀意志的自由選擇權的界定也對人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避免刑法在操作過程中放松了管制。另外,這也有利于我國的刑事處罰順應國際刑法輕緩化的總體發展趨勢,與我們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相一致。
3.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如若僅以實施了客觀上的“犯罪行為”為由對脅從犯、正當防衛者等被迫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群予以處置,勢必會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也難免讓其心寒,從而產生對法律的懷疑。但若在處罰的同時合理加之以期待可能性的應用,意味著我國刑法學更加注重對人性的關懷,有利于調解社會中的實際情況和刑事法律法規相沖突的地方,通過在刑法中綜合考慮到人性的自私軟弱等特性,提升法的社會效果和國家的法治進程。
四、期待可能性的適用
1.期待可能性與正當防衛
行為人在自身的生命和重要價值受到威脅的時候而不得不做出觸犯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正當防衛,在刑法中合理地引入期待可能性也為正當防衛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國的法律法規是為了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不受侵害,因此,當個人的正當利益受到非法分子的侵害時,人們有權利保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不受侵害而做出相應的自衛措施,更有義務抵制這些非法分子的非法行為,而不是一味的妥協縱容。在自衛的過程中,因為受到特定情況的影響,行為人無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也就是說,當法律沒法立馬為行為人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時,行為人對法律也就沒有期待性,同理,法律也不能阻止行為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或者正當利益而做出自衛的行為。另外,在我們國家的《刑法》中也引入了期待可能性來對行為人在執行正當防衛的過程中防衛過當進行界定。因為正當防衛主要說的就是行為人在緊急情況之下為了保護自身的正當利益而做出的自衛行為,也是對非法分子的非法犯罪行為的抵制,當時情況緊急,行為人很難有合理的自控能力來確保自己的行為沒有超出法律法規的管控范圍。所以,我國的刑事法律中對于正當防衛的行為有一定的允許范圍,但是對于那些嚴重超出了允許范圍而且因為自衛而給社會或者他人帶來嚴重損失的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后果,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酌情處理。
2.脅從犯
我國刑法中對于脅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于處罰的規定也體現了期待可能性的思想。脅從犯是指雖然參與了共同犯罪活動,但是受某種外來的力和精神上的雙重強制而被迫參與的,也就是說,犯罪人雖然對自身行為性質有著清楚的認識,但其本身是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參加犯罪行為的,由于受到逼迫,為保障自身安全,迫不得已無法不為。此時,行為人實際上處于他人暴力強制或者精神威脅的環境下,其意志自由被極大限制,期待可能性明顯減弱。根據法律規定,應當按照其犯罪情節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在彰顯法律的寬容和人性之時,也體現了期待可能性作為責任阻卻事由的價值所在。
五、案件分析
前些時日引起較大關注的昆山殺人案中,便極好地體現了期待可能性的思想。2018年8月底在江蘇省昆山市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中,雙方發生爭執的時候,轎車里突然沖出一名男子劉某某拿刀砍向騎電動車的男子于某某,在追砍的過程中,刀掉在地上,于某某為了自衛,快速地撿起刀追趕砍劉某某,結果將其砍傷倒地。后續,江蘇省昆山市相關公安部門在案件處理報告中判定,于某某的行為是正當防衛,不用承擔相應的刑事后果。
縱觀本案,劉某某醉酒滋事,對于某某拳打腳踢之時已經對其構成人身傷害,而后劉某某不依不饒,甚是對于某某持刀相向,這顯然對于某某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基于人的脆弱性,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刑法不能期待于某某此時還恪守公民義務,做出符合法律的行為,而不做出維護自身安全的行為。此外,結合本案發生時的案發現場環境及于某某當時的心理及認知狀況,考慮到劉某某的步步緊逼和于某某的處處忍讓,于某某的防衛行為完全符合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基礎。
此案一結,網民拍手叫好,聲稱大快人心。不僅如此,昆山一案讓群眾看到了法律柔情的一面,更給予和群眾與不法勢力斗爭的勇氣。在今后遇到不法侵害時,敢于與不法侵害人相抗,并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六、結語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一個通情達理的泱泱大國,那么,法律人便更應該努力完善我國法律。然而期待可能性的應用,讓刑法裁決有了更多的可能和商榷的空間,讓刑事裁量不被條條框框的法規束縛,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加之以人性本弱的考慮,給公正的法律增添一絲寬容與人性,同時,也讓社會大眾看見,法律的柔情,增強法律自信。
參考文獻:
[1]肖軍.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中的運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報,2017.
[2]鄭朝祖,吳大華.論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司法適用可能性[J].安順學院學報,2012,(03):99.
[3]劉紅.論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法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8,(26):382.
[4]舒洪水.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哲學基礎與本土化思考[J].法律科學,2008,(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