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瑋
門診來了一個女孩,20歲,看什么病?手足出汗,尤其是腳出汗更多。達到什么程度?來醫(yī)院之前剛穿上一雙棉襪,到診室還不到1小時,襪子已經濕透。平時也愛出汗,而手足出汗嚴重已經半年多,到了夏秋季更加厲害。還伴有身體倦怠乏力、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溏。
手腳多汗,醫(yī)學上稱為“局限性多汗癥”,多發(fā)生在情緒波動幅度較大的青壯年身上。在中醫(yī)看來,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辯證:脾胃氣虛,衛(wèi)外不固。治法:益氣健脾,補肺固表。方藥:生黃芪、浮小麥、冬瓜皮、炒白術、防風、鹽知母、山藥、丹參、蒼術、沙參等。
中醫(yī)認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在體內為津液,外泄于肌表則為汗液。汗的有無、多少是體內陰陽平衡或失調的表現。《黃帝內經》云:“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汗乃源于水谷之精氣。脾主運化,胃為氣血、津液生化之源,水谷之海。
日常生活中,由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等引起的出汗,屬于生理現象。生理之汗具有調節(jié)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隨著外界溫度變化而增多或減少,以適宜氣候變化。如果是當汗而無汗出,不該出汗時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這就屬于病理現象的出汗了。特殊的出汗有以下4種——
1.自汗:常日間出汗,活動后更甚,稱自汗,為陽虛。
2.盜汗:又稱“寢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則汗止,為陰虛。
3.鼻汗:每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兩側滲出。多見于過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4.半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無汗或汗出甚微。其病變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無汗的一側。主要因痰、濕等邪阻滯于身體的一側經脈,氣血運行不周,津液布達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礙,常見于中風。
汗與心肺還有一定關系,這是為什么?肺與心是氣與血的關系,血能養(yǎng)氣、載氣,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心主汗,肺主汗孔開合。《靈樞·本臟》曰:“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也。”說明上焦(肺)所宣發(fā)的衛(wèi)氣,具有控制汗孔開闔,調節(jié)人體出汗的作用。因此,病理性出汗與五臟均有關系,尤與心肺關系更加密切。故汗之正常與否,還需具體分析,對長期異常出汗者應調整與治療。飲食上,建議可食用黃芪山藥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