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張某,男,甘肅徽縣人,于2018年12月3日就診,主訴睡眠中喊叫伴肢體動作4年,常從床上掉落,患有嚴重的便秘,且易怒,舌紅,脈弦滑。多導睡眠監測:R期肌遲緩消失,伴動作。西醫診斷為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屬中醫“狂夢”范疇,辨證為心肝火旺,魂魄妄行。用龍膽瀉肝湯和黃連瀉心湯化裁治療,服藥3月后,狂夢發作明顯減少,未從床上掉落。
隋代楊上善所著的《黃帝內經太素》中,把夢分成3種:“凡夢有3種:人有吉兇,先見于夢,此征夢也;思想情深,因之見夢,此想夢也;因其民所病,見之于夢,此為病夢也。”
有一種“病夢”,被稱為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因為能預警帕金森病等多種神經系統疑難病,已引起醫學界的關注。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存在兩種基本類型,即快動眼睡眠和非快動眼睡眠。在快動眼睡眠期,眼球會快速轉動,約占成人一夜睡眠時間的25%,人類80%的夢境發生在這一時期。在快動眼睡眠期,如果噩夢不斷,并伴有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如拳打腳踢、亂喊亂叫,這種睡眠稱之為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這種睡眠障礙,常發生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研究進一步發現,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的患者,十幾年后,90%最終會發展成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癡呆、多系統萎縮等神經系統疑難病。目前,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已成為帕金森病前驅期最強烈的預警信號,對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進行積極干預,有可能延緩或阻止帕金森病的發生。
對于這種睡眠障礙,目前中醫研究資料很少,缺乏對應的中醫病名。為了更好地開展這方面的中醫研究,筆者根據自己近年來的臨床經驗,參考相關中西醫文獻,在今年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狂夢”的概念,并初步提出了“狂夢”的病因病機、辯證分型及常用方藥。
“狂夢”是指夢中反復出現驚恐、狂躁的動作及聲音的一種異態睡眠,與現代醫學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類似。其病因病理多因年老體衰、七情內傷、飲食失節、稟賦異常、損及五臟、臟腑功能失調,進而產生氣滯、痰凝、郁火、淤血等導致神明逆亂,魂魄妄行。其分實證與虛證2大類型,實證又分心肝火旺和痰火擾心兩型:心肝火旺型用龍膽瀉肝湯加黃連瀉心湯化裁治療;痰火擾心型用黃連溫膽湯化裁治療。虛證分心膽氣虛、心脾兩虛、心腎陰虛3型,可分別用安神定志丸、歸脾丸、天王補心丹化裁治療。
專家簡介
陳建宗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近30年來,致力于帕金森病研究,首次采用國際標準及循證醫學的方法,觀察中藥治療帕金森病臨床療效。首次應用核醫學等領域的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復方治療帕金森病療效機制,紅景天苷神經保護及機制研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軍隊重點新藥課題1項,參與國家科技部“973”“支撐計劃”等課題3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SCI收錄30余篇。應用補腎活血理論治療帕金森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