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雅娟 劉 杰 孫 鈺
浙江省嘉興市中醫醫院 浙江 嘉興314000
本觀察采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口服,觀察其對肝腎陰虛型絕經后乳腺癌患者輔助內分泌治療期間血脂水平及中醫癥候評分的影響。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腫瘤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絕經后輔助內分泌治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8例,辨證為肝腎陰虛型。高脂血癥的診斷參照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制定的《血脂異常中醫診療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后病理明確,并且激素受體(ER 或/和PR)陽性,即將開始接受內分泌治療(來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服藥依從性好。PS 評分0~2分;預期生存期>6個月。治療前兩組血脂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9例。治療組年齡57.5±7.9歲,對照組年齡58.3±8.6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口服芳香化酶抑制劑,包括來曲唑2.5mg 或依西美坦25mg 或阿那曲唑每次1mg,每日1次。治療組予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黃、茯苓、山茱萸、牡丹皮、澤瀉各10g,山藥15g。加減:心煩易怒、目赤者,加龍膽草15g,菊花10g;口干目干者,加枸杞子30g,首烏20g,知母、黃柏各10g;目赤便秘者,加決明子20g;麻木或震顫,夜寐不安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酸棗仁、柏子仁各10g。由本院中藥房制成免煎顆粒劑,每日1劑,分2次沖服,療程2年。
3.1 觀察指標:記錄輔助內分泌治療前的空腹血脂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中醫癥候評分,治療期間每3月檢測兩組患者的空腹血脂水平。根據積分法判定中醫癥候療效。
3.2 兩組出現高脂血癥時間:治療組39例出現高脂血癥少于對照組42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高脂血癥的時間治療組為22.31±1.67月,明顯長于對照組16.20±1.52月(P<0.05)。
3.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出現高脂血癥時的血脂水平的比較(±s,mmol/L)

表1 兩組出現高脂血癥時的血脂水平的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C 6.51±1.25*5.63±1.17TG 2.70±0.83*1.78±1.12LDL 3.12±0.662.99±0.78HDL 1.23±0.341.30±0.26
3.4 兩組中醫癥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中醫癥候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3942治療前44.19±8.0546.80±7.10出現高脂血癥時12.63±5.22#*51.26±9.75
內分泌治療是激素受體陽性的早期乳腺癌術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降低乳腺癌術后復發和轉移風險。內分泌治療本質上是抗雌激素的治療,抑制或減少了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物學效應,因絕經后婦女自身體內雌激素水平低下,故此類患者更易出現脂質代謝紊亂,影響血脂水平。臨床發現,中藥能顯著降低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導致的血脂升高。中醫學認為,血脂異常屬于“痰濁”范疇,為本虛標實證,責之肝脾腎三臟,病機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腎虛下焦濕濁上泛,肝郁氣血運行不暢。女性因多產房勞傷腎耗精,故而絕經后常見腎陰不足,肝腎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腎水不足以涵養肝木,致使肝腎陰虛的證型較為常見。本研究采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方中熟地、山茱萸滋陰補血,山藥健脾固腎,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丹皮清熱涼血,在血脂水平正常時提前進行干預,體現了中醫獨特的“治未病”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