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久 王敏龍 沈欽榮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 浙江 紹興312000
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是以頸部癥狀為主,表現為頸、肩、枕部不適、酸痛、脹麻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壓痛點及頸部僵直的一組臨床綜合征。隨著現代人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本病的發病日趨年輕化,已是現代社會勞動群體的多發病。該病是其它各型頸椎病發病的前驅期,也是頸椎病治療的最佳時機[1]。筆者應用靈仙痛消散熱熨結合頸椎操治療頸型頸椎病35例,取得滿意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紹興市中醫院骨傷科門診治療的頸型頸椎病患者7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靈仙痛消散熱熨結合頸椎操治療組(治療組)和頸復康顆粒對照組(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中男11例,女24例;年齡22~64歲,平均40.77±11.69歲;病程4~25個月,平均6.91±3.78月。對照組中男13例,女22例;年齡21~65歲,平均41.69±11.03歲;病程4~22個月,平均7.54±4.06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10月在青島召開的“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①頸、肩及肩部酸疼不適,肌肉痙攣,并伴頸部活動受限,頸肌僵硬;②椎旁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有明顯壓痛,棘突間、旁亦有相應的壓痛點;③椎間孔擠壓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均為陰性;④X 線平片上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關節失穩和骨質增生改變;⑤排除頸部急性扭傷、落枕、肩周炎和風濕性肌纖維炎等疾病引起的頸肩部疼痛。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近期未用其他方法或藥物治療者;②年齡18~65歲;③自愿接受中藥治療及隨訪,知情同意,且愿意如實提供病情變化情況者。
1.4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其他各型頸椎病;③合并有頸椎外傷、頸椎腫瘤、結核等患者,或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局部有傷口、皮膚病、以往有膏藥用后皮膚過敏者及孕婦禁用;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不配合治療,無法完成治療療程,無法判斷療效者。
2.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口服頸復康顆粒(承德中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3022204,5g/包),每次2包,每日2次,連續服用4周后觀察。
2.2 治療組:治療組采用自制靈仙痛消散熱熨結合頸椎操治療。靈仙痛消散包含威靈仙、宣木瓜、川萆薢、細辛各20g,制馬錢子、制川烏、制草烏、制附片、肉桂、獨活、陳艾葉、白芥子、尋骨風、伸筋草、地鱉蟲、三棱、莪術、炒杜仲、丁香、冰片各10g,蘄蛇15g。上述各藥共研為末,分裝入18cm×13cm大小的布袋中,每袋80g。使用時將藥袋放于患處,用50度以上白酒2~3匙浸濕,上敷熱水袋加熱(幾個熱水袋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30分鐘。藥物用后宜存放在密閉的塑料袋內,每袋藥可連續使用1周,4周為1個療程。靈仙痛消散熱熨后半小時,開始頸椎操鍛煉,具體方法為:囑患者頸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各1次,每個動作均回到中立位再開始下個動作,動作輕柔緩慢。上述動作依次做完為1遍,每次做10遍,連續4周。
3.1 觀察指標:分述如下。
3.1.1目測類比疼痛評分:疼痛評定采用目測類比疼痛分度量表(VAPS),總分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比較治療前、治療后的平均疼痛分數[3]。
3.1.2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包括頸椎病臨床癥狀、臨床檢查、日常生活動作、自我滿意程度四大項目評分,目前最高評分為29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3]。
3.2 臨床療效標準:根據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積分,計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正常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95%。顯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為70%~94%。有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為30%~69%。無效:自覺癥狀、臨床體格檢查、日常生活動作等改善率<30%[4]。
3.3 統計學方法: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分述如下。
3.4.1兩組治療前后VAPS 評分:兩組治療后頸椎疼痛VAPS 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而治療組治療后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靈仙痛消散熱熨結合頸椎操治療更能減輕患者疼痛。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P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P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3535治療前7.97±1.347.71±1.13治療后5.63±1.14*#6.51±1.27*
3.4.2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兩組治療后頸椎病治療成績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治療后成績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后的差值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3535治療前20.74±1.6520.26±1.17治療后26.34±1.26*#25.11±1.73*差值7.11±1.18#4.94±1.16
3.4.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后的顯愈率比較,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治療組總體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頸型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據統計其發病率約為10%[5]。研究[6]發現,患有頸椎疾病的人群會存在安全感低,甚至人際交往障礙,從而產生焦慮心理,影響身體健康。其是各型頸椎病的前驅期,如果平時保養或治療不當有加重可能,需早期預防。該病是多由于長期低頭、睡高枕、過度活動等,引起頸椎生物力學失衡及頸椎椎間盤退變,出現頸、肩、枕部不適,酸痛、脹麻等異常感覺,并常伴有相應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中醫學認為其屬于“頸肩痛”“頸項強痛”“肩背痛”“痹證”等范疇。《濟生方·痹》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外受風寒邪氣,痹阻經脈,氣血不暢,筋脈失養,發生本病。病機以肝腎不足為本,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滯血瘀為標。局部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故治療當以疏經通絡、行氣活血為主。靈仙痛消散是本院骨傷科外敷常用藥,其配伍特點為,用止痛藥,如制川草烏、三棱、莪術等,力專功大;用芳香藥,易被皮膚吸收;寒熱并用,標本兼施,祛風宣痹與活血通絡并進,諸藥合用有活血、化瘀、祛風、利濕、通絡、宣痹、散寒、止痛、補腎、益肝等功效,外敷時在藥袋上加以熱熨,使局部溫度升高,能夠促進分子運動和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有利于藥物吸收[7-8]。頸椎操簡單易學,便于推廣,且沒有時間和場地限制,配合靈仙痛消散熱熨,疏通經絡,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觀察結果表明,采用靈仙痛消散熱熨結合頸椎操治療頸型頸椎病,可提高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降低目測類比疼痛評分,其臨床療效優于單純應用頸復康顆粒治療,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