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惠
“清澈靈動,厚重哀傷,帶著中國寫意畫的味道。”這大概是我在高一上學期初遇《邊城》時的感受。只是當時只懂其意境,卻未明其深意。而今再讀,看到那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忽然就懂了些不一樣的東西。
泥墻黑瓦,桃花佳釀,白河如畫,質樸純真令人傾心。翠翠便如這山水,“在風日里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獸物。”清麗的山水將養著善良的人們,任誰也不會相信這樣的世外桃源會發生悲劇。可是又確確實實,悲劇在平淡中開始,又在平淡中退場。
那年端午,在那豆綠色的河水邊,翠翠心中已種下了虎耳草的種子。單純的湘西苗族姑娘不懂男女之情,只是在聽到女兒家出嫁的事情時會羞澀,聽到二老儺送的名字心里便悸動。少女的小心思就如虎耳草的種子般埋在心中。
那個唱著讓她靈魂浮起來的歌的人,第一次讓翠翠在夢中摘了一把虎耳草。虎耳草在翠翠心里發芽了,其實翠翠在心里已經承認了自己對儺送的愛慕。但此時翠翠對唱歌之人的不知,爺爺的隱瞞與誤會,儺送的內斂,或是已經暗示這段感情注定是悲劇了。可是山中之人不懂,只是含蓄內斂地深藏著自己難抑的感情,卻從不說出口。

這是古樸文化與生俱來的含蓄,可是這樣的含蓄卻讓三人之間的感情更加模糊不清。當爺爺暗示翠翠是二老每天為她唱歌時,翠翠害羞逃避。但當爺爺將二老唱那歌與睡夢中的翠翠聽時,翠翠朦朧之中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爺爺這時才明白,翠翠一直心屬儺送。
偏偏造化弄人,這時大老為了成全弟弟離開了這里,結果溺水而亡。翠翠解開了對唱歌之人的誤會,二老卻又誤以為大老的死是爺爺分派。雖然一直態度不明的爺爺都主動與二老提及翠翠做夢一事,可誤會卻是解不開了,他誤會了爺爺想要翠翠幸福的心,也誤會了翠翠害羞內斂的少女的愛慕。可此時翠翠心中的虎耳草早已成為真正的虎耳草,裝鞭筍的籮筐里幾乎全是虎耳草,翠翠兩頰緋紅。
多么令人扼腕!每每看到此處我都會去設想,如果時間可以交錯那么一點,結果是不是就不一樣?二老與翠翠是不是就會幸福美滿?可很顯然不是。我們都明白,三個人之間感情最終總有一人要受到傷害,何況這兩人是親兄弟。大老不離開二老與翠翠便不會在一起,而大老離開后意外身亡卻讓兩人之間始終有隔膜而無法坦蕩地在一起。生死成了二人最大的考驗,偏偏在這時候,爺爺也撒手人寰。
那么,到底為什么,如此善良純真的人們,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沈從文先生自評道:“一切充滿了善,充滿了希望,然而正因為不湊巧,樸素的善良和單純的希望難免產生悲劇。”
是的,分析一下每個人物的性格,其實不難找到共同點。他們是同樣的純真善良,可是他們也是同樣的執拗。翠翠怎么也不開口承認自己愛的是儺送;爺爺在被人看不起時就會出現溝通的問題;大老因自知比不過弟弟賭氣離家;二老一旦覺得是自己間接害死了大老,就選擇離開,再也不肯回來。
這些山里人,跟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的生命相似,他們全身心浸透在愛里,卻被生活狠狠地揉碎。不同的是,山里細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恰好淹沒了哭聲,只留下溫柔的淚痕。
可是這樣的悲劇,映射的還是時代啊!
整部小說幾乎是圍繞著碾房與渡船的選擇進行的,若說渡船是古樸湘西文化的代表,我認為碾房就是資本帶來的沖刷。時代快速發展,渡船的消失、碾房的替代似乎是必然的趨勢。隨渡船消失的是古樸善良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但隨碾房到來的卻是物欲。所以,沈從文先生作此篇,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還鄉呢?
在高中以前,我一直是個慣于歡喜結局的人,但是現在,我才明白悲劇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尤其此篇,全文的語言都是平淡的,可是卻能給予讀者一種壓抑的悲傷,令人窒息。
電影《亂世佳人》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可是我覺得,翠翠的愛情會飄散、苗族古樸的習俗會飄散,但樸素的善良永遠不會飄散!故事的最后,翠翠一直在等儺送,這不就是她溫柔善良的執著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所以何不摘一把虎耳草,且等等那忘歸人!
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通過一種成人化的努力,從孩子們的文字裏面,孜孜地尋覓一種未經歲月的灰塵沾染的清澈和純淨。我們愛他們清澈的眼神映照出的那個世界,在那裏我們總是能夠重溫曾經也為我們擁有的純淨的歡樂、美好和希望。我們也許都不會否認,仿佛總是在這一份與生俱來的純澈如煙消散之後,我們才猛然意識到它曾經的存在。在對它的無限追憶中,我們開始重新幻想自己年少時的明媚。
如果說對於我們自己而言,過去的明媚已然不可復得,那麼至少我們懂得這種純澈的明媚必定仍然存在於那些尚未發現它的孩子們身上。他們稚嫩卻清麗的文字正是在這種無知的狀態下,洗滌出我們這些成人性靈的本色。正是為此儘管這些文字也許不夠成熟芳醇,卻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

這次挑選刊登的文章都是澳門濠江中學學生的作品。這年少的一代的未來,與澳門的未來重合交疊,在我們的祝願中,逐漸鋪展出新的風景。澳門的未來與祖國的未來也是如此密不可分,我們希望澳門的孩子的眼神,能夠和祖國的孩子的眼神,通過優美的文字彼此交疊,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微妙牽連。我們也希望以這種形式幫助澳門的孩子逐步融入祖國豐富繁榮的文學天地,鼓勵澳門的孩子繼續寫作。期待他們中的一些人能夠成長為優秀的作家,用文字記錄澳門的發展,陪伴澳門的成長。
文學是一個能夠傳情達意的平臺,通過《美文》與《藝文雜誌》的合作,我們期待的不僅僅是寫作技巧的切磋,更加是一種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鳴。
希望各位能夠在文章中讀到某種令人歡欣鼓舞的信息,也希望這種美好的交流能夠延續下去,成為一道洋溢著活力和熱情的青春之橋,連接起兩地青少年的文學夢想。
《藝文雜誌》總編輯 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