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昌良 王華春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群眾路線的最新發展、中國共產黨執政利益的本質提煉、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途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內容。這一發展思想包含鮮明的問題導向、清晰的制度安排、明確的行動指向,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哲學價值 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人民立場的具體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健全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勾畫了人民期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遵循。新時代是一個偉大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著這個偉大時代的根本方向。研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越美好,他們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能力就越強,相反,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不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首位,不切實回應他們的美好生活需要,僅僅把唯物史觀停留在本本上,都不是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者。
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最新發展。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只有實現一切為了群眾,群眾才能成為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堅實依靠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要深入群眾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回應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需求,解決群眾中出現的問題。正是在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上,突出問題意識,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下狠招、下實招解決這些問題,重塑了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信心,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四個自信”。
中國共產黨執政利益的本質提煉。對于中國共產黨有沒有執政利益,或者說有沒有特殊利益這個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給予了旗幟鮮明的回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詮釋了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人民是黨的命運所系,沒有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就無法長期執政。
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途徑。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抽象的概念,其體現在特定社會中人不斷產生的需要得到滿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特定歷史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作的貢獻。在人的物質文化需要基本滿足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滿足人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歷史活動;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后,更新的需要必將產生,又將開啟滿足人的更新需要的征程。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實現新舊需要接續產生、不斷滿足,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政治保障。“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地位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實踐邏輯決定的,是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根本保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一條根本的政治規矩,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方面面。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需要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這個領導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重新界定社會主要矛盾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實寫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闡述了人民群眾利益需要的發生發展規律,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實寫照。我們考察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素,就是要深刻把握蘊含在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發展基礎上的人民利益需要及其實現程度,以及特定階段利益需要滿足后新的需要的變化軌跡和表現形式。重新界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實寫照,回應了人民最現實、最真切的利益需要,明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
“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落實新發展理念,才能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為人民提供廣泛的權利保障;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厚植全國人民的文化根基,奠定人民全面發展的文化基礎;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實實在在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實現他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人民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目標指向和主體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問題,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通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為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全面從嚴治黨旨在通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筑牢黨的群眾基礎,為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政治保障。
國家安全觀、強軍和外交思想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國家安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本質上為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強軍思想目標是建設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通過強軍興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給人民提供安全保障。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道路,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沒有國家主權,就沒有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也就無從談起。
鮮明的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也是新時代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鮮明特點。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中去,發現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亟需解決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才能制定科學的政策,設計合理的制度,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意愿新需求,推動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實現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系統的制度安排。正是有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經濟上圍繞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的以共享發展為指導理念的制度安排;政治上圍繞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和協商民主制度的發展;文化上對堅定人民群眾文化自信,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制度建設;社會民生上圍繞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制度、社會治理體制等所作的安排;生態文明上制度建設力度空前強化,還人民群眾健康的生態空間,舒心的生活環境;黨的建設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保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明確的行動指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包含制度安排,也有明確的行動指向。行動指向就是對制度安排的進一步落實,不管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還是黨的建設上,都要有具體的措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投身到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來。
(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管理》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③習近平:《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建》,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