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穎 任曉剛
【摘要】近年來,一些由環境安全問題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及其事件影響到社會穩定,這迫切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及其官員提升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的治理能力。風險意識不足、與公眾的互信度不足和責任意識不足,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升防范化解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能力的制約因素。因此,需要通過加強風險意識建設、公信力建設和責任意識建設,提升這方面的治理能力。
【關鍵詞】社會穩定 公信力建設 政府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穩定風險理論認為,社會穩定風險是導致社會沖突、危及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共秩序的可能性或不確定性因素。一部分社會穩定風險的直接誘因與環境安全問題有關。除此之外,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還與政府信任相關。政府信任是公眾或公民與政府及其官員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信任關系,這種信任關系與公眾對政府從事公共事務的滿意度緊密相關。如果公眾或公民對政府的滿意度高,則政府信任度就高;反之,則政府信任度就低。
從政府信任視角出發,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大致遵循如下發展邏輯: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的前提之一是其對當地環境的負面影響最低。為此,在這些工程開工前,當地政府必須組織專業隊伍對該項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將評價報告告知公眾。正常情況下,若無負面影響結論,公眾一般會支持或至少不會反對該工程項目的建設。但在某些情況下,個別地方政府公信力不足,造成公眾對該環境影響評價不信任,焦慮和緊張情緒加劇。當這種風險感知達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聚集效應時,該工程項目便會存在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地方政府信任度與該工程項目的社會穩定風險度成反比例關系,若地方政府信任度高,則該工程項目的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度就低,反之亦然。

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治理能力是指自大型工程項目招標開始到建設運營過程中,政府及早預防和穩妥應對周邊居民因環境問題而可能產生的對社會穩定具有負面效應情緒和行為的能力。目前,我國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推動工程項目的環評工作規范而有序地開展,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明顯提升,他們往往會對其生活區域周邊的工程項目給予更多的關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局部區域性的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呈現出更加復雜的局面,這就對各級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在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的評估、預防預警和管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風險意識不足,影響了他們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潛伏期的預防預警能力。一個具有風險意識和責任感的地方政府,應該在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的潛伏期及時發現不良苗頭、妥善引導公眾的負面輿論,并對這一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預警。然而,現實中,有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由于風險意識不足,對公眾需求和項目風險缺乏深入了解和科學評判,并且不能很好地疏解公眾的負面情緒,這就導致他們難以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作出有效的預防預警。
其次,一些地方官民互信度不足,影響了他們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處置期的溝通協調。當遇到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時,擺在當地政府及其官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及時有效解答公眾有關環境安全的各種問題,及時化解引發事件的利益矛盾,消除社會穩定風險,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有些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并不是由工程項目或者決策本身引起的,而是因為一些地方信息透明度不夠、地方政府與公眾溝通不夠及時。政府與公眾的有效溝通是妥善處理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的必要前提。只有官民互信,有效溝通才能夠實現;相反,官民互信度不足,則會導致官員與事件參與者深入溝通的動力不足,進而引發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責任意識不足,同樣影響著他們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的預判和處置能力。處理好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需要地方政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事件處置過程中,地方政府對有關問題的處理若一時難以獲得群眾的理解,則可能導致其社會信任受損,這就需要在事件處置后以高度的責任感,進一步安撫群眾,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反,如果缺乏這種高度的責任感,認為事件處理完風險處置工作就算了結了,則勢必會影響其對類似事件的預判和處置能力。
防范和化解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能力,需要加強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及其事件的全過程治理。針對上述影響因素,提升防范化解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能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加強風險意識建設,提升風險潛伏期的預警能力。增強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風險和憂患意識,未雨綢繆,是有效解決一些干部對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潛伏階段的風險意識不足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此,要通過對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強化相關風險知識、危機管理知識和預測預警知識的學習,提高他們的憂患意識和預測預警能力,樹立盡早發現、及時控制的觀念,把風險和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
其次,加強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設,提升風險處置期的溝通能力。相互信任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官民有效溝通是阻斷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進一步擴大的前提。為此,一方面,政府應該搭建輿情信息收集和發布平臺,公開相關工程項目環境評估信息,廣泛征集民意,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分析、識別并及時化解可能的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增強公眾對大型工程項目環境安全的認知。同時,政府官員應端正態度,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在溝通協調過程中,要善于傾聽民眾意見,增進民眾信任感。另一方面,維護社會大局穩定,需要解決好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各類問題,落實保安全、護穩定的各項措施。政府官員應學會與人民群眾打交道,對于合理的訴求,通過高效溝通等途徑協調解決,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對于不合理的訴求,做到堅守底線、態度鮮明,做好宣傳疏導工作。
最后,加強責任意識建設,提升風險預判和處置能力。地方政府及其官員防范化解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的責任,不僅體現在事前和事中,還體現在事后。為此,應通過建立問責獎懲機制,獎優罰劣、追究責任,以此提升責任感,妥善處理環境性社會穩定風險,為以后的社會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分別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北京科技戰略決策咨詢中心(北科智庫)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英]謝爾頓·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爾丁著,徐元玲、孟毓煥、徐玲等譯:《風險的社會理論學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