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斌
中圖分類號:TD7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87-01
摘 要 隨著國家對煤礦行業的生產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于煤礦企業在職員工的安全培訓已逐漸成為煤礦企業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為進一步做好煤礦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煤礦職工整體素質,我們總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 煤礦安全培訓 效果 提高
一、煤礦安全教育培訓效果現狀
1.職工對煤礦企業安排的安全教育培訓興趣不高。主要原因有:?①提不起職工對培訓內容的興趣。在培訓前培訓部門沒有和職工進行良好深入的溝通,也沒有對培訓知識需求做針對性分析,培訓內容沒有針對性,學員只是為了應付培訓而去參加,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②培訓方法單調,缺乏互動性。培訓應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培訓內容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目前,部分企業的培訓方法千篇一律,采用講課式授課,老師在臺上講,學員坐在下面被動地去聽,沒有根據課程內容與學員的工作性質很好地聯系起來。③培訓組織工作不到位。培訓部門應當有責任就每次培訓進行細致地安排,或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服務。但培訓組織者多數是記錄一下考勤,督促學員及時參加培訓這些簡單的工作。其具體工作并不到位。
2.安全培訓對改善工作績效作用不大。煤礦安全培訓的目的就是改善員工行為與工作績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企業利潤,然而大部分企業看不到好的效果。
3.培訓結果對員工晉升的影響不明顯。由于晉升對員工的激勵作用較之其它方式更具有實際意義,因而常常作為評估培訓結果的一個相對重要的指標。
二、提高煤礦安全教育培訓效果的幾點思考
(一)做好培訓需要分析
培訓開始前需要確定培訓的內容,只有確立好目標才能有效的提高培訓工作的效果。每個企業因其不同的企業文化以及發展狀況,對于培訓的需求也不一樣,這需要分析出正確的企業培訓需要才能安排合理的培訓計劃以及培訓內容,因此,培訓需求分析是企業培訓管理活動中的第一個環節,它對于提高培訓的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員工中存在績效差距是產生培訓需求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如關鍵時間法、問卷調查法等培訓需求分析技術來確定員工產生績效差距的原因,并以此為依據來制定相對應的解決方法,使培訓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培訓可以給企業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人才,所以通過對企業發展狀況、企業員工的個人特性以及人物的要求進行分析,可以尋找其中存在的差距。
(二)創新培訓方法
想要取得顯著地培訓效果,就需要改變和創新培訓的方式。如何提升培訓的效果,不僅需要考慮采用何種的培訓方法,還要考慮培訓的負責人及培訓的地點等因素。而我國一些企業培訓后效果差強人意,除了涉及觀念的守舊的原因影響,更重要的就是培訓方法的制約,不合理、不科學的培訓方式是無法達到企業要求的。針對這一市場現象,國內的培訓咨詢業務迅速發展起來,企業可以與這些咨詢公司合作,針對自身企業及員工,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培訓策略,比如:邀請專業的培訓機構與企業的人力部門合作,吸收培訓機構中的培訓方式,在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創新出新型的、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培訓模式,從而大大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也為企業的良好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三)創新培訓方式
1.運用典型案例。在培訓方法上經常用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教育學員,在反“三違”、除隱患上多講多說,堅持每節課上都進行。把企業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地方,把正反典型案例記錄下來,在課堂上予以講解分析,并組織學員進行討論,提醒所有學員注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開展經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動,在全員教育培訓會上,采取現身說教辦法,讓過去曾經出過事故或事故傷殘人員現身向與會員工訴說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大家引以為戒,防止出現類似事故。2.利用多種載體。為充分發揮員工在生產一線保安全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陣地、宣傳園地、內部刊物等經常性地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從各角度對員工提出相應的工作要求,增進員工參與安全管理的自覺性。3.開展豐富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活動,寓教于樂,讓員工在活動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潛移默化,普及安全生產技術技能,引導職工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在實踐中提高員工的技術操作水平,切實提高員工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生產水平。4.舉辦安全座談會。分批分期舉辦員工安全座談會,重點對違章違規人員進行談心,傾聽心聲,發現問題,查找差距,對職工座談中反映的問題,分類整理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把問題消除在基層、基礎,不斷增強員工對安全工作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游秀文.提高煤礦企業安全教育培訓質量探討[J].采礦技術,2010,10(S1):228-230.
[2] 林威.煤礦企業提高安全教育培訓實效的探索實踐[J].中外企業家,2019(10):229.
[3] 付景陽.淺談新形勢下做好煤礦安全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02)
[4] 劉文全.淺談如何做好煤礦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培訓[J].科技風,2012(0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