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
題目由“真的”和“有意思”兩部分組成,“真的”指“的確”“不假”,這種“真的”既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感受,同時也要能為讀者所接受,讓讀者感到此言不虛。“意思”是題目的核心詞,在這里含意較為豐富,側重于“情趣”“趣味”“意味”“意趣”,當然“有意思”也可以理解為“有價值”“有思想”等。
生活中,有意思的人、事、物無時、無處不在,“真的有意思”這一題目的取材范圍非常廣,考生只要對自己的過往生活稍稍一“打撈”,思路便會打開,寫作興趣就會被激起。“真的有意思”這道小小的題目,會將學生們生活中的各種意趣“一網打盡”,化成一篇篇充滿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那么,如何寫出一篇讓閱卷者覺得“有意思”的好文章呢?
一、選擇一個“有意思”的對象
“真的有意思”這道文題,宜寫成記敘文,許多考生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敘寫一件有意思的事。其實,除了事情“有意思”外,人也會“有意思”,各種各樣的物也會“有意思”,藝術世界也會“有意思”。
挑選寫作對象時,要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從而讓自己的寫作對象別具一格,變得非常“有意思”。
當然,除了寫記敘文,這道文題也可以寫成議論文、說明文,在選擇對象時,同樣應力求與眾不同。比如別人論述“旅游真的有意思”“體育鍛煉真的有意思”,你論述“讀書真的有意思”“勞動真的有意思”“在國學的海洋里暢游真的有意思”,是不是更“有意思”呢?
作文真題
請以“真的有意思”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確定一個“有意思”的主題
同一寫作對象,由于表達的側重點不同,往往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主題。只有先進行立意,定好主題,后面的選材和寫作才能有的放矢。
怎樣讓這篇作文的主題更“有意思”呢?方法很簡單,盡可能避免大眾化立意,跳到一個更新的層面去思考文章的主題。當然,我們在立意求新,讓作文主題更“有意思”時,不必勉強為之,普通的主題,只要構思精巧,表達精彩,同樣能獲得高分。
三、尋找一個“有意思”的角度
考場寫作,分秒必爭,時間極其珍貴,因此許多考生在構思時,往往會習慣性地采用最常見的切入方式,以提高打腹稿的速度。比如寫議論文,一般就是直接亮出觀點,然后展開論述;寫說明文,就是以觀察者的身份來介紹所要寫的事物;寫記敘文,就是以“我”的口吻來講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其實,只要稍稍動動腦筋,就能尋找到一個別樣的切入角度,從而讓你的作文變得更“有意思”。
比如議論“閱讀真的有意思”,你不從正面立論,而是先寫有人大放厥詞,說在當下社會,閱讀已變得毫無意思,然后再針對這一觀點展開批駁,駁倒對方后再亮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駁論文,豈不是更“有意思”?
再如對掃地機器人展開說明,你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介紹它,而是將掃地機器人擬人化,讓它自己說話,做自我介紹,展示自己的特色,最后再以“難怪大家都說我真的有意思”作結,如此獨特的構思,豈不更妙?
又如寫“踏青真的有意思”,你不是直接去記敘自己的踏青經過,描寫踏青過程中所見到的各種風景,而是借助一只寵物狗之口,講述跟隨主人踏青的有趣經歷,這樣的切入,是不是令人嘖嘖稱奇?
當然,以自己的口吻寫人記事,也有不一樣的切入角度,比如先寫“沒意思”,然后再寫“有意思”,在對比反襯中突出“有意思”。
角度稍稍一變,素材還是那樣的素材,主題還是那樣的主題,但給讀者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
四、設計一個“有意思”的結構
考場寫作,大家都知道文章結構必須要完整、緊湊,于是許多考生動筆之前都會先搭一搭框架,理一理結構,做到成竹在胸。不過,大家在設計結構時,都是套用固定模式,很少有人會在結構上尋求創新。其實,設計一個“有意思”的結構并非難事,打破常規就行。
比如寫“戲曲世界真的有意思”,我們不采用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是讓一對父子通信,父親寫信給兒子,詢問兒子是否還厭惡中國傳統戲曲,兒子回信告訴父親,已在戲曲世界里找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覺得中國傳統戲曲真的有意思。一篇文章,就以這兩封信組成,這樣的結構方式,能讓閱卷者眼前一亮。
五、呈現一個“有意思”的文本
同學們還應運用生動的語言,把“有意思”表現出來,給讀者呈現一個“有意思”的文本。如果敘事,情節要有波瀾,要突出事情中所含的哲理、趣味;如果寫人,要多角度刻畫人物,突出人物獨特的個性;如果繪景,可多用修辭手法,展現景物別樣的風采;如果議論,論述要有層次,論據要新穎;如果說明,說明方法要多樣,事物特征要鮮明。總之一句話,只有表達到位,前面做的那么多努力才不會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