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嚴峻形勢使然,也是垃圾分類形成長效機制促進習慣養成使然。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促進習慣養成。盡管垃圾分類從2000年啟動試點以來力度不斷加碼,有的地方還專門立法,但實際效果卻并不明顯。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有七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垃圾分類“做得較差”。據統計,垃圾分類見成效、居民養成好習慣,日本用了27年,瑞典用了30年,德國用了40年。推進我國垃圾分類工作,亟待加強公眾生態環境教育,使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成為新時尚。
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一是應筑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思想決定行動,思想統一才能步調一致。只有摒棄思想認識之“霧”,才能清除生態環境之“霾”。二是全社會要自覺端正生態環境保護態度,積極行動起來履行職責主動擔當。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態度決定一切,生態環境保護態度直接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前途。無疑,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等各相關方積極行動起來履行自己的職責。對于政府來說,行動要體現在發展方式的轉變上;對于企業來說,行動要體現在社會責任的擔當上;對于公眾來說,行動要體現在生活方式的轉變上。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那么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就會永駐。
同時,還要盡快提升公眾生態環境行為能力。《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公民在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監督舉報和環保實踐等領域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現象。究其原因,公眾生態環境素養特別是行為習慣難辭其咎。為此,應依托家庭教育和個人實踐全面培育公眾生態環境素養,不斷提升公眾生態環境行為能力,為顯著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