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鵬
在海安市曲塘鎮銀樹村,有一位“張富清式”的老人,他叫江承年,今年90歲。“老黨員、當過兵”曾是他身上最醒目的“標簽”。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16歲從軍,在解放戰爭期間立下過11次戰功,其中個人一等功4次。
“1945年到部隊后,打的第一仗是在泰興東伏擊鬼子的部隊。”多年后,江承年對從軍經歷記憶猶新。1956年,他選擇復員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江承年被地方政府安排在當時的雅周油米廠工作。1961年,國家經濟困難,他又被下放到農村,“剛回到農村那會兒,由于大家生活都比較困難,生產大隊的干部沒人肯干。但我一直記得離開部隊時,組織上對我的叮囑,回到地方要繼續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就這樣,別人不愿做的事,江承年頂了上去。當時,他的妻子患病不能工作,為了養家糊口,他一邊工作,一邊打零工補貼家用。有人勸他,“以你這樣的資歷,為何不去找組織上反映一下困難”。江承年卻說,“要說困難,國家最難,要多體諒組織的難處”。
1947年,因在部隊表現突出,江承年火線入黨。72年來,他時刻不忘入黨誓言。在改革開放初期,生產隊分田期間,很多土質不好、地貌不平的田塊沒人愿意要,但他卻愿意接,“無非多花點力氣進行改造,我是黨員,別人不愿做的事,我得去做。”面對家人的不理解,江承年這樣說。
“村里的黨員會議,他從沒遲到、早退過。”銀樹村黨總支書記肖正清說起這位老黨員也是敬佩不已。除了積極參加黨員活動,江承年還熱心公益。“去年是市慈善總會成立20周年,村里舉行了一場慈善宣講活動,宣講結束后,江老現場就捐了600元。”肖正清說。今年“5·12”慈善捐款日當天,江老早早來到現場,捐款1000元。2018年,江承年被海安市慈善總會評為慈善行為楷模。
一生以國為家,一生聽黨話,一生跟黨走。江承年用72年的時光來鐫刻“黨員”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