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商學院/林曉波
(時年59 歲,蘇軾撰并書,題記:紹圣公元1094 年閏4 月21 日將適嶺南,遇大雨,留襄邑,書此。)
湖在何處? 美在何處? 春在何處?
大雨滂沱,重巒疊嶂,山峰起伏。
一貶再貶,還可以行書,還是洞庭湖春色。唯有先生,能把“一”,寫成破折號連接線,讓人看見“之”:或夜深冷縮委曲,或雨中端坐,或迷霧舒展——
看不見宋朝的江山,東坡的江湖。我們仍然感覺到:心中汪洋浩蕩,背后烏云壓城。
(蘇軾書法《江上帖》。珍藏于臺北博物館。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作者的學問才氣發于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江上,海上。
如何邂逅? 隔著幾百年,隔著一汪海。
乘著東坡的才氣,一張窄窄的郵票,完全可以郵到天堂。
我認為,是行,也是草。繁體的“懷”,描寫得太糾結也。
再看最后,蘇軾再拜的“拜”字,下方多了一點。不知道是一滴江水,還是一滴海水。
或就是一滴黑色的淚,還在意境留白處,讓人聽見宋詞的心跳。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為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
先生說,詩酒趁年華。
先生的先生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生哲學來源于,釀泉酒美,湖深魚肥。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位就是廬陵歐陽修,就是先生的先生。政治家的《醉翁亭記》,文學家的書法,必須正楷。一筆一劃,都要刻在碑上——
一撇一捺,尤其舒展:夕陽在山,人影散亂。一橫一豎,特別穩重:風霜高潔,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