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邵輝,呂力
乘用車認證油耗與真實油耗差異實證研究
柳邵輝,呂力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文章采集了2010-2017年度近47.5萬條乘用車車型真實油耗數據,實證分析了乘用車車型認證油耗與真實油耗差異情況和發展趨勢,研究發現:2010-2017年乘用車的認證油耗和實際油耗間的差異呈增大趨勢,在地域、節能技術、燃料類型等方面車型油耗差異也存在較大不同,如搭載先進變速箱等技術的車型認證油耗和真實油耗差異卻更大。對于以上研究結論,文章從測試工況、測試規程、消費者駕駛習慣等方面尋找成因,并結合國外應對經驗和我國油耗發展趨勢,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認證油耗;真實油耗;油耗差異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汽車產銷量也在不斷提升。據公安部統計,2018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4億輛,車用燃油消耗增加也帶來我國能源緊張形勢日益嚴峻,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顯示2018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升至69.8%[1]。為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我國自2003年開始對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進行管理,先后發布了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限值及油耗標識等多項國家標準,有效提升了乘用車燃料經濟性水平。尤其是燃料消耗量標識標準讓社會大眾更容易比較不同車型油耗差異,為構建節能消費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對于油耗標識中的油耗認證值與真實駕駛時實際油耗值存在差異,也成為消費者普遍反映的問題。
基于此,本文重點對認證油耗和真實油耗間差異情況進行了實證研究,對差異產生的原因、發展趨勢、應對方案等進行了梳理,并結合我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管理特點和未來趨勢,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2010年開始,按照《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管理規定》所有在中國境內銷售的M1、M2和N1類車輛的汽車生產企業和進口經銷商,在其汽車產品銷售時均需粘貼“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俗稱黃標簽),消費者在選購車輛時可以作為使用經濟性的主要參考。標識上的認證油耗值是根據GB/T 19233《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測得。
通過固定的試驗工況測試得到汽車產品的認證油耗,為監管部門提供基礎數據,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做法。目前歐、美、日等國均依據各自實際路況制定了相應的測試工況和測試規程,旨在公平地考察各車型產品在同一測試尺度下的燃料消耗量。前期我國測試工況主要借鑒歐盟汽車工業法規要求,采用NEDC循環工況和測試規程,測試綜合工況燃料消耗量被用于我國汽車強制性產品認證、產品公告目錄申報等政策。
除了實驗室測試出的認證油耗外,消費者在真實駕駛環境中也會產生真實油耗值。由于氣候條件、道路狀況、油品質量、車載電器使用、交通擁擠程度以及駕駛習慣等方面與試驗環境存在較大差異,消費者實際駕駛中的燃料消耗量會與“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上標示的認證油耗存在一定的差異。
考慮到我國國土幅員遼闊,覆蓋高原、沙漠、丘陵等多種地理特征,南北氣候差異巨大,用車環境也面臨截然不同的情況,只有對全國范圍不同區域的真實油耗情況進行研究,才能夠更客觀描述車型真實油耗水平,這就需要全國各地駕駛員產生的大樣本量實際油耗數據作為支撐。
本研究以M1類乘用車為主,所有車型均為在中國境內生產并銷售,范圍涵蓋了2010-2017年款汽油、柴油、混合動力等多種燃料類型的車型。
本研究重點分析了年份、地域、技術、品牌等因素下車輛綜合認證油耗與實際油耗的差異。其中車型綜合認證油耗來源于中國汽車燃料消耗量查詢系統,真實油耗數據來自于多家汽車網站、論壇等消費者上傳的實際駕駛油耗數據。通過對國內主流汽車網站進行分析,收集了2010-2017年車型真實油耗的有效數據樣本47.5萬個,覆蓋112家企業,車型類型和級別樣本量均較為充足,能切實反應我國乘用車真實油耗與認證油耗的差異。
受油耗標準法規考核的影響,企業在降低認證油耗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但在消費者實際使用過程中,真實油耗下降速度有限。總體上近幾年車型認證油耗值逐年降低,真實油耗逐年攀升,真實油耗與認證油耗差異呈逐年擴大趨勢,從2010年的13.6%擴大至2017年的23.34%,其中2016年差異達到峰值26.06%,而2017年油耗差異則首次出現下降。

圖1 行業平均油耗與真實油耗差異變化趨勢
分燃料類型看,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平均差異為35.2%,是傳統能源車型中差異最大的車型,汽油車平均油耗差異為22.8%,柴油與雙燃料車型平均差異為13.3%和20.3%左右。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油耗差異高達196.7%,遠高于其他車型,分析看其差異主要受現行的認證油耗計算方式影響[2]。

圖2 2017年分燃料類型油耗差異變化趨勢
地理、氣候、城市擁堵情況等因素都將帶來顯著的油耗差異。分析發現,受氣候寒冷、暖風空調使用頻次高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油耗差異位居全國之首。一線城市由于城市化水平高,交通擁堵情況多,油耗差異緊隨其后。受高原氣候影響,西藏、寧夏、云南等省份油耗差異低于行業平均值,西藏真實油耗與認證油耗差異僅為6.9%,為全國最低。
具體來看,東北地區車型油耗差異最大,平均值為26.44%;西部地區油耗差異最小,平均值為16.77%;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油耗差異平均值分別為20.6%和20.21%,地域差異明顯呈現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內陸的特點。

圖3 中國油耗差異分布地圖

圖4 分地區油耗差異趨勢
為應對油耗標準法規,企業多采用先進的發動機技術、變速箱等技術,理論上可提高燃燒和傳動效率,使整車動力性能更強,在測試工況可以帶來較好的節油效果,但從真實油耗與認證油耗差異表明,部分技術在降低真實油耗的作用并不如工況測試中那么明顯。
自動擋車型油耗差異較手動擋高,2017年自動和手動車型真實油耗與綜合工況差異幅度約14個百分點。從變速箱種類看,搭載雙離合變速箱的車型油耗差異高達27.1%,為自動擋車型中差異最大的變速箱;油耗差異最小的自動變速箱類型為無級變速箱,約為22.2%。

圖5 細分變速箱種類車型油耗差異
近年來,受世界各國油耗法規加嚴的影響,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搭載率逐步升高,但是從油耗差異看,2010-2017年渦輪增壓車型平均油耗差異較自然吸氣車型約高10個百分點。
怠速啟停作為新型的節能技術,在車輛怠速時間較長的使用情景下,提供更好的節油效果。但是從實際節油看, 2012-2017年搭載怠速啟停技術車型的油耗差異較未應用該技術車型油耗差異平均高15個百分點。初步分析,這一點也可能與國內消費者普遍采取關閉怠速起停功能有一定關系。

圖6 渦輪增壓與自然吸氣車型油耗差異

圖7 怠速啟停車型油耗差異變化趨勢
3.1.1 測試工況與實際路況存在較大差異
我國現行油耗測試工況源于歐盟20世紀70年代定型的NEDC循環工況,該工況由市區和市郊兩段測試工況組成,其中主要包括怠速、勻加減速、勻速等多段穩態測試工況。但是NEDC測試工況過于簡單,與當前我國消費者復雜的實際用車環境差距甚遠。
3.1.2 車型認證油耗測試規程帶來的誤差
車型油耗測試是按照統一的測試規程,在底盤測功機上進行測試,部分條件未能按照真實駕駛情況進行測試,如道路負載、沉浸溫度、空氣阻力等,與實際駕駛環境存在較大差異。
3.1.3 新型節能技術偏向“應試”考核
政府針對汽車節能管理政策體系均以認證油耗為基準,企業在立項、研發、開發等過程中,均是以降低認證油耗為主要目標,引入的各項節能技術和相關措施均以油耗標準合規“應試”為主要目的,忽視了實際使用環境對油耗的影響。從最終結果看,采用新型節能技術車型與真實油耗差異更大。
3.1.4 駕駛者駕駛伴隨主觀因素
不同駕駛者有不同的駕駛習慣,同時氣候、地理、道路狀況等差異導致空調、座椅加熱、大燈等車載電器使用頻率有差別,車載電器使用頻率更高的車主油耗相對更高,也是影響油耗差異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我國特有情況,歐盟2006-2014年乘用車認證油耗與實際油耗的差異也不斷提升從21%上升至39%[3]。各國政府為縮小認證油耗和真實的差異,均采取了相關措施,包括引入WLTP工況和測試方法、改革整車型式認證體系等。
3.2.1 歐盟的應對措施
歐盟在 2017 年正式引入 WLTP 工況和測試方法,該工況相較于 NEDC 工況多了多個瞬態運行的區間,以提高與實際駕駛環境的相似性;同時受柴油車“排放門”的影響,除排放測試外,也考慮在油耗測試引入 RDE 測試規程[4];此外還計劃對汽車產品型式認證體系進行改革,打破檢測機構對于企業資金和實驗室資源的依賴[5]。
3.2.2 美國的應對措施
美國政府針對降低實際油耗差異,也采取了多項措施予以引導,一是在油耗測試中設置了5種循環工況,補充了激烈駕駛、使用空調、低溫駕駛等情景,分別對各個工況進行試驗并對油耗進行加權計算,獲得該車型的工況油耗;二是建立了真實油耗數據平臺,由消費者自行填報真實油耗數據,并向社會公開;三是設置了油耗換算公式,將工況油耗轉化成真實油耗參考值,并在油耗標簽上標識全部五種工況油耗,為消費者提供參考[6]。
由于實際行駛環境與測試工況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認證油耗和實際油耗存在差異,從數據分析看,兩者的差異呈逐步增大趨勢,從2010年的13.6%擴大至2017年的23.34%。
車型認證油耗和實際油耗差異程度與使用區域、技術、燃料類型等存在直接關系:如東北區域差異最大、混合動力車型的差異更高等,實證分析發現部分先進技術在實際行駛中并不具備宣傳的效果。
一是加快引入更反映實際行駛環境的測試工況。采用工況油耗是各國型式認證車輛油耗的基礎,具有公平性和權威性。但是如果測試工況與實際工況存在較大差異,就會產生偏差,目前全球統一測試循環已經在歐洲引用,我國也在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工況。建議盡快引入新型工況,縮小實際油耗與認證油耗差異。
二是加強信息披露渠道,增強消費者節能意識。消費者是直接影響到實際使用油耗的關鍵,如何引導消費者使用和選擇至關重要。國外均制定了相關真實油耗披露渠道,并采取宣傳教育引導消費者節能駕駛方式。建議我國也加強相關工作,引導消費者選擇更節能車輛,采用更節能的節能習慣,最終形成全社會節能文化。
[1]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R].2018.
[2] 呂力,葛鵬,柳邵輝.中美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能耗評價方法[J].汽車工程師,2016(10):55-58.
[3] Uwe Tietge, Peter Mock etc. From laboratory to road: Modeling the divergence between official and 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values in the German passenger car market for the years 2001–2014 [J]. Energy Policy, 2017(103): 212-222.
[4] European Union. Regulation (EU) 2019/63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 April 2019, setting CO2 emis -sion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new passenger cars and for new light commercial vehicles, and repealing Regulations (EC) No 443/ 2009 and (EU) No 510/2011.
[5] 呂旺,葛鵬,柳邵輝. 歐美輕型車檢測合規介紹及其改進建議 [J].汽車工業研究,2016(12):13-18.
[6] EPA,NHTSA.Revisions and Additions to Motor Vehicle Fuel Econo -my Label, 2011.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ivergence Between Passenger Vehicle Official and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Liu Shaohui, Lv Li
(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 Research Center Co., Ltd., Tianjin 300300 )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data of nearly 475,000 passenger car models in 2010-2017,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of the passenger car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of passenger cars in 2010-2017 is increasing. The divergences of fuel consumption between the regions,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fuel types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 For example, the models with advanced gearboxe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ave higher divergence between official and 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For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paper looks for the causes from the test conditions, test procedures, consumer driving habits, etc.,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 -dations based on the foreign exper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fuel consumption.
Official fuel consumption; 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Divergences of fuel consumption
A
1671-7988(2019)21-224-04
U467.4+98
A
1671-7988(2019)21-224-04
柳邵輝,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就職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呂力,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就職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資源中心,研究方向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研究。
10.16638/j.cnki.1671-7988.2019.21.079
CLC NO.: U46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