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巴倫》周刊網站11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放慢和貿易問題并未嚇倒外國投資者貿易戰早已進入第二年,中國經濟增長處于30年最低水平。這種形勢下,有人預料投資者——尤其是消息靈通的機構投資者——會減少對這個亞洲大國的投資。然而據多位分析人士和機構投資者分析,實際情況可能恰恰相反。
原因是多方面的。去年,中國證券市場得到一大助力。當時,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今年其權重增加3倍。據荷寶資產管理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這可能會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相比(中國)國內投資者,國際投資者愿意接受較低的回報。中國國內投資者只能投資國內市場,無法受益于國際分散投資。相比之下,國外投資者能受益于這種分散投資,從而愿意出更高的價,他們的總風險會低于國內投資者。”但該公司也提醒保持謹慎,建議投資者“隨著中國繼續改善治理和市場改革,逐步增加對華投資。”
其他積極的事態包括,幾百只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這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外資流入。
中國還有其他源源不斷流入的外資。中國商務部本周表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524.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6.6%。
與此同時,中國繼續履行承諾,向外國機構開放國內金融市場。今年8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取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擴大外資進入A股市場的渠道。
此外,近年來啟動的中國大陸股市與香港和倫敦交易市場聯通的機制,也吸引了更多外國投資者進入。
據《經濟學人》信息部針對面向中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進行調查,83%的受訪者稱,去年以來他們的在華投資增加了,過半數稱“顯著增加”。多數受訪者表示,計劃今后12個月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力度。
那些受訪者表示,他們看好中國并不是因為股票指數納入、政策放寬或股市聯通。實際上,推動這些機構增加在華投資的最主要因素,是他們對中國市場日益熟悉。這樣既減少了風險,加快通過各種監管,也使更精細化投資當地企業和資產成為可能。▲
(作者坦納·布朗,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