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亮
一入秋,北京市房山區三仁梨園的梨樹就“穿”上了一截20厘米左右的瓦楞紙,仿佛一件短棉襖?!斑@里面大有玄機”。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奇志說,這叫梨園輕簡化病蟲害防控技術。她用小刀劃開捆綁用的膠帶,瓦楞紙里面竟然爬滿了小蟲?!斑@都是梨木虱,瓦楞紙很容易引來害蟲入住,可以將害蟲一網打盡?!?/p>
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50個子體系之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建設的農業科技創新“國家隊”,把農業科研力量擰成了“一股繩”。中國科學院第三方評估中心的報告認為,體系是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是全國農業科研協同創新的成功探索。
“體系打破了部門、學科、區域界限和利益藩籬,實現了‘集團軍式協同創新,著力化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現象?!鞭r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其中有3個密碼:一是按照全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二是建立研發經費穩定投入機制;三是采取“自下而上確定任務、自上而下分解任務、技術用戶評估效果”的管理辦法。
體系聚焦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生豬、奶牛等50個主要農產品,將全國800多個中央和地方科教、企事業單位的2600余名專家吸納到體系進行科技攻關。體系首次按照每個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配置研究力量,目的是在同一產業內形成跨部門、跨區域、跨單位、跨學科的優勢科技力量的聯合協作,合力解決產業重大問題。
油菜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說,以油菜體系為例,體系設置1個首席科學家崗位,負責體系綜合管理;設置育種、病蟲害防控、栽培、機械裝備、加工、產業經濟6個功能研究室,每個研究室由若干崗位科學家組成。體系還在全國油菜主產區設立若干綜合試驗站,每個試驗站設1名站長,帶動周邊5個示范縣,重點承接崗位科學家的研發成果,進行技術試驗示范。這樣,每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環節都有相應的科技力量,避免了以往產業鏈割裂、技術力量不平衡的弊端。
“以前科研人員之間很少共享種質資源,現在搞育種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體系中,針對行業共性問題協同攻關。崗位科學家與試驗站對接,使專家的成果有了去處,試驗站的技術有了來源?!闭劶绑w系帶來的變化,大豆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感觸很深。
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建設,初衷是為保障農產品供給提供科技支撐。隨著農業高質量發展,體系的科技創新也進行了改革調整,科研重點轉向保障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效益以及資源環境安全上來。按照共性技術研究特點,將分布在不同體系的種質資源創新、植物保護、土壤污染防控、秸稈綜合利用等崗位科學家橫向組織起來,建立共性技術創新團隊,開展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如土壤重金屬修復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
據統計,農業農村部推介的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一半以上是由體系研發的,大幅提升了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水稻體系研發了“龍粳系列”品種,占黑龍江省水稻總面積的50%。大豆體系培育的品種占全國大豆品種推廣面積的50%以上。油菜體系選育的80多個具有高油、高產、抗逆等特性的優質新品種,示范推廣面積超過3.6億畝。
連日來,筆者走訪了多個體系,科學家們表示,體系與科研項目的任務來源有本質區別,科研項目的任務來源是“專家寫本子,領導拍板子,指南定任務”,體系的任務則是“實際調研,自己凝練,要靠腳板子”。科研項目重點解決某一點的關鍵技術問題,而體系側重于解決全產業鏈問題以及公共服務、應急需求、政策咨詢等。
在廣袤的田野間,處處可見體系專家服務農業的身影。黃土高原是馬鈴薯主產區,馬鈴薯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金黎平的一個工作站就建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里。她和同事常常是帶著干糧下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會兒再接著干,“在田間難以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
體系成立以來,取得了130項標志性成果和328項重大成果,農業領域三分之二的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是由體系人員主持或參與完成的。
長期以來,科研經費的穩定投入不足,不少科研人員有“恐慌感”?!斑^去,我國科研按照項目形式管理,3~5年為一個項目周期,但是科學研究有許多是需要長期積累才能完成的。農業生產周期長、區域性強、技術制約因素復雜,農業科研的特點必然要求以長期穩定支持為主?!备涕袤w系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說。
在中央財政長期穩定支持下,體系中每個崗位科學家每年有70萬元、每個試驗站站長有50萬元基本研發費保障。廖西元說,體系充分尊重農業科研規律,通過穩定資金支持使科研人員能安心搞科研,破解了科研投入“過度競爭、穩定不足、程序繁雜”的機制痛點。加入體系的科研人員真正能夠按照科研規律、瞄準生產問題,安心開展持續性研究。
投入穩定,就穩定了一支研究隊伍,從而也穩定了科研大方向?!皩τ谛‘a業來說,體系讓我們重新煥發生機?!笔秤枚贵w系首席科學家程須珍坦言,體系成立之前,全國專門從事食用豆研究的技術人員不到30人,科研經費很緊缺,可以說舉步維艱,而現在整個產業每年有20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從事食用豆研究的專家也增加到200多人。
谷子、芝麻、蠶桑、兔、蜂……這些都是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小作物、小動物品種,也是列入體系支持的農產品。對它們來說,穩住了研究隊伍,就保護了品種資源,使研發工作迅速得到提升,壯大了我國特色小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