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上周五(11月8日),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日子,期待已久的金融期權新品種終于獲批了!證監會宣布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將分別上市滬深300ETF期權和滬深300股指期權。眾所周知,滬深300指數覆蓋面較廣,代表A股高流通市值和權重股票的狀況。如果說上證50ETF期權的上市開創了投資新紀元,那么,滬深300系列期權有望開啟對沖大時代!
滬深300系列期權的推出將豐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券商及投資基金公司等經營、資管機構來說,更拓寬了業務空間,能夠增加產品線,提升策略多樣性,滿足更多客戶的風險管理需求。
期權是一種能精準表達市場觀點的衍生工具,功能非常獨特,與傳統的股票、期貨相比,增加了對時間和市場情緒的考量,不僅由兩個維度的平面交易變成全方位的多維立體交易,而且在操作上從靜態固化變得更為主動靈活,甚至能夠實現事前風控,并有上百種策略來應對各種復雜行情。筆者在今年的專欄中曾多次呼吁盡快推出新期權產品,可以預料,滬深300系列期權必將成為市場重器。
不過,在金融市場中博弈,沒有一件容易的事情。從滬深300系列期權合約的設計來看,有些具體細節變化值得投資者留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股指期權合約單位是每點100元,一手合約的面額比一張ETF期權合約大十倍,可容納的資金更多;2、股指期權的行權間距要比ETF期權小一半,即股指期權運行的精細度比ETF期權高一倍;3、股指期權的合約到期月份比ETF期權多2個,包括當月、下兩個月及隨后三個季月,一共有6個;4、股指期權的合約到期日是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五,而ETF期權都是第四個星期三;5、股指期權是現金交割,ETF期權是實物交割。
為了進一步熟悉新品種的情況,現將上證50ETF、滬深300ETF進行對比分析,以便直觀了解兩個期權底層資產的相關性。(見圖一)

由圖一可見,今年兩大指數的走勢可謂大同小異,在漲跌幅度上,兩者是此起彼伏、互相交替運行。滬深300指數在3、4月份的市場主攻階段,走勢要比50指數略強,而在下半年的震蕩行情中,則相對要弱一些,日K線的軌跡比較低。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和操作,重點在于把握底層資產的趨勢方向。任何事物的變化都需要條件和依據,股市制約因素錯綜復雜,短線走勢更是撲朔迷離,有時,即使是重大突發事件,其影響也是短暫的。比如,10月8日的高開,可以認為促發因素是來自外部,而導致之后盤跌走低的主要是內在原因。所以,研究市場本身的運行機理是重中之重。
10月7日文章曾分析,9月以來,中證500指數、中證1000指數等中小盤股指數調整壓力較大,趨勢明顯呈現下降三角形,結果真的在形態末端向下突破了。(見圖二)

如圖,中證500指數在下跌后小幅反彈至低點連線位,之后有可能再現回調。上周四還分析了深證100指數的形態,并認為已處于楔形末端。事實上,一波下跌如約而至。(見圖三)

當前的浪形細節,用國證A指來分解會更加清晰。(見圖四)

技術分析的目的是為操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需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獨立性表現在不依賴基本面,客觀性表現在歷史走勢常常會重演。可進行重復驗證。綜合來看。近日大盤走勢偏弱,不確定因素較多,短線仍有繼續震蕩及小幅調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