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錄



摘要:城鎮化、“三農”及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對農村家庭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影響極大。隨著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結構出現了新的增長特征。以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新增長特征為基礎,分析和思考農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的表現、原因等,利于進一步探討農村家庭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式與方法,便于深入探究擴展農村市場內需和引導農村家庭健康消費的途徑等。
關鍵詞:農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表現為消費水平和結構不斷優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等。作為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農民家庭消費結構的調整與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村金融發展、區域經濟增長、農村市場的開拓、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等密切相關,其發展的合理性與否也會影響到以上各類因素的成效與發展進程。
一、農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的表現與趨向
以河北省深州市為例,該市人口2017年56.97萬,其中農業人口占40.88萬,是典型的農業大縣。
2007~2017年深州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農村人均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村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衣、食等生存型消費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生活用品及服務增速緩慢,而居住和醫療保健支出增速迅猛;此外交通通信、文教娛樂等支出呈增長態勢,有可能成為該市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一)消費結構變化分析
1. 生存型消費結構變化分析
(1)食品消費支出 2007年占比40%,2017年占比下降到了26.8%(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總量還在增加,比重逐漸下降,反映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膳食結構不斷調整,消費品質不斷提升。
(2)衣著消費支出2007年占比5%,2017年占比 4.4 %;消費比例穩中有降。人們對衣著的追求從穿的暖開始向高品質、多元化、舒適、漂亮方向發展。
(3)居住消費2007年占比16.9%,2017年占比增長到28.3 %,增幅較大。從圖1曲線看2012年后增長較快。增長較快的原因除農村新建住房外,農民外出務工、子女上學、農村老人安置等對城鎮住房的需求是居住消費新的增長點。
2. 發展型消費結構變化分析
(1)生活用品支出2007年占比6.1%,2017年占比6.9%,增幅較小。該項支出的增加主要體現在對家電、數碼產品更新換代、結婚用品、服務等方面的需求。
(2)交通通信消費支出2007年占比12.6%,2017年為12.3%,占比變化雖然不大,但農村家庭投入總量仍在增加,曲線走勢也已呈增長勢頭。反映出近幾年農村互聯網、移動通信、交通出行費用的持續增加。
3. 享受型消費結構分析
(1)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占比不斷增加,2007年占比10.7%,2017增長到11.1%,反映出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文化娛樂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2)醫療保健支出2007年占比7.02%,2017年占比增長到10.3%,是繼居住消費之后增幅最大的一項支出,反映出農民健康、養生意識的增強和醫療保健、養老投入的增加。
4. 其他用品及服務結構變化分析
2007年其他用品及服務占比1%,2017年占比0.7%,變化不大且在家庭總消費支出中占比較小。
(二)消費結構變化預測
利用問卷星調查平臺對171戶農民家庭今后幾年內的主要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一半以上的農戶有在城市購房、購車、文教娛樂、醫療保健、勞務等方面的需求,這與該市統計年檢數據走勢基本一致。
二、農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的原因
首先,城鎮化的發展推動了農村閑置勞動力的城鎮化過度,表現為部分農民進入城市成為新城市人。進入城市生活或打工的新城市人需要面對城市生活對自身原有生活狀態、生活習慣等的沖擊,繼而出現孩子教育、城市住房需求、精神情感需求、社交需求、醫療衛生保健需求、技能再培訓需求等。由于青壯勞動力基本外出打工,老年和孩子留守家庭,在農村家庭消費方面又會出現娛樂、食物、能源等消費兩極化發展的特質。
其次,在城鄉空間、地域重新規劃的影響下,部分農民因主動或者被動的失地成為在農村居住但不具備傳統農民職業屬性或特征的特殊農民。此類農民因獲得失地補償,存在車輛購買需求、城市住房購買需求、理財需求等為提升生活質量而新出現的消費需求。
最后,我國重視“三農”發展,關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轉型需求,并在近些年為農業的增產增收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與扶助措施,這也使農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明顯。
三、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建議
(一)豐富農民收入來源,升級改造傳統農業
收入的高低始終制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及消費意識。為擴大農村內需,優化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保障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健康發展,建議以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性消費需求為前提,利用農村本地資源及現有產業優勢深入挖掘農村經濟新增長點,抓住機遇調整種植業結構,壯大特色農業。如該市以深州蜜桃、深州黃韭品牌引領,發展大棚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為雄安新區提供菜籃子。
大力扶持或培育以農業為依托的龍頭企業、大型實力企業,緊跟市場需求,按照綠色食品高質量供應標準,結合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推動綠色、健康有機食物等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發展。
(二)完善農村生活保障制度,引導農民娛樂勞務消費
良好的教育條件、完善的社保和醫療條件、優惠的創業扶助機制等利于優化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結構與水平,甚至可降低農村人口的流失率。以現有的農村醫療和社保推行經驗為基礎,可嘗試加大農村醫療、社保、商業保險等的家庭覆蓋范圍,減少農民醫療自費比率。對于空巢老人、身體殘疾人群、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等給予特殊照顧。這也利于增加農村居民基本消費預期和消費信心,保障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能進一步優化等。
考慮到文教娛樂有可能成為農業經濟當前及未來發展趨向,建議當地政府重視農村居民精神消費需求,為其提供娛樂消費的硬件設備和條件,引導和鼓勵其精神消費。比如組織農民外出旅游、構建農村娛樂活動中心及閱覽室,組織農民開展文體、健身活動等。
(三)優化調整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農村教學質量
農村金融及利率等對農民家庭消費同樣存在影響。從引導農村居民家庭調整消費理念角度入手,建議優化和改善農村金融當前發展狀況,升級或者完善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及產品體系,增加投資理財等講座進農村宣講的次數,逐步引導農民自主創業,理性消費。建議銀行按照農村金融市場的變化規律靈活調整利率,階段性的推廣信貸消費、信用消費等現代化特色消費方式。加大金融對“三農”的政策性扶持力度,繼家電下鄉之后,讓農民享受購車下鄉、購房下鄉等惠農政策。
農民的城鎮化發展歸根結底視為了提升生活質量、水平,增加孩子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孩子教育質量等。從我國城鎮化發展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客觀現實著眼,建議完善現有農村教育條件,比如為教學改革配備必要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硬件條件參差不齊,按照教育持續性要求,可按照合并學校,重點扶持一到兩所小學的方式運作。
參考文獻:
[1]全佳安.河北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2]李寧飛.洛陽市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2018.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