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摘 要:目前,正值城市更新的轉型時期,文章針對城市空間治理過程中,老舊社區菜市場作為重點整治對象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老舊社區菜市場的日常性與在地性進行解讀,并從物質環境、管理體制和情感認同三個方面分析當今菜市場治理的問題與更新困境,最終從鄰里修復、空間復合和多元參與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微更新策略。
關鍵詞:老舊社區;菜市場;日常生活;微更新;人地關系
菜市場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對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1]但是,在城市轉型的背景下,許多老舊菜市場面臨著被搬遷和被拆除的命運。事實證明,為了城市更新轉型一味盲目搬遷與拆除不僅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樣也嚴重割裂了居民與地域的關系和歸屬感。[2]研究表明:在城市空間規劃上不應僭越城市固有的歷史和文化。[3]并且菜市場作為社區級活力中心,擁有促進社會交往和激發人群場所認同感的功能。[4]因此,在城市轉型的新時代,如何處理好城市更新和以人文關懷為價值導向的老舊社區菜市場文化遺存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一、老舊社區菜市場微更新與社區營造
(一)社區菜市場的日常性
日常生活需求是老舊社區菜市場不被取代的內在動因,其容納了社區居民以日常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為基礎的人地關系,更是“老街坊”接觸社會的主要場所。老舊社區菜市場的存在反映著一個社區的獨特歷史文化與傳統生活[5],在理性計算下被“打散”為小菜店或被升級為超市。菜市場是社區居民不可或缺的公共場所,一味拆除忽視了菜市場對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6]在此背景下,筆者提出社區菜市場微更新的理念。其是指在保證原有菜市場日常性功能的基礎之上,結合現代生活需求,整合現有資源,以情感交流為導向滿足人地需求。
(二)社區菜市場的在地性
老舊社區菜市場是居民在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上的重要公共場所。居民在日常性的基礎之上,通過常年的交流而逐漸建立起的共同地方感,在菜市場這一特殊的公共空間內被賦予了日常生活的意義與共同意識。[7]老舊社區菜市場的在地性正是通過整合現有的資源,挖掘人與地的空間情感聯系,吸引新的生活元素,達到激活老舊社區的目的。
(三)社區營造與菜市場微更新的關系
在城市空間管理轉向城市空間治理的背景之下,社區作為城市空間治理的單元載體,是實現基層社會善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主要場域。菜市場因其特殊的日常性是社區治理最為關鍵的公共場所。老舊社區菜市場微更新是以菜市場為核心,以社區營造為依據,帶動鄰里修復、促進多元參與、加強文化傳承,從而達到重塑人地關系的目的。
二、社區營造視角下的老舊社區菜市場的
問題與更新困境
在城市轉型的背景下,老舊社區菜市場現存的問題已經成為社區治理的痛點。它既有日常性又有社會性的功能,更是老年人情感交流的場所,卻無法得到應有的保護。老舊社區菜市場現存問題的解決與對現代人群新的生活方式的積極回應,對整體提升菜市場空間與功能具有現實意義。基于以上矛盾,本文以社區營造的視角,從物質環境、管理體制、情感認同三個方面分析老舊社區菜市場的問題與更新困境。
(一)物質環境
從老舊社區菜市場本身的物質環境看,因為建成時間早,菜市場內的設施較為陳舊,在照明、通風、衛生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并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于原有菜市場的基礎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菜市場內部空間內,筆者通過走訪不同規模的菜市場,分析總結出人群在菜市場內部的行為活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選菜、傳遞、付款、尋找、比較、駐足、休憩、交流等。前三種行為可在固定攤位上完成,為固定駐足行為;尋找與比較兩種行為在行走過程中完成;后三種行為則是在居民購菜過程中的潛在行為需求。在外部環境問題上,呈現出沒有足夠的停車預留空間,導致外部道路流通性變差,造成的不便使菜市場與社區的關聯性減弱等困境。
(二)管理體制
菜市場本身具有公益性和商業性的雙重性質,功能的雙重性使其在管理方面模糊不清,導致了菜市場空間既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空間又陷入不受政府保護的尷尬局面。從改革開放以來,菜市場的管理大多交由所屬公司進行管理,一方面,菜市場內的攤主自身缺乏維護意識,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管理水平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這造成了如今社區治理的一大難題。
(三)情感認同
由于市場經濟的作用,早先的“單元制”社區轉向“社會型”社區,社區居民人群分化,社區凝聚力減弱。而菜市場因具有特殊性,能夠吸引不同屬性的人群聚集于此,成為社區鄰里交流的重要場所。對于老年人來說,菜市場還是他們與社會聯系之間的橋梁,但是年輕人對于菜市場的情感認同感較低。如何提升年輕人對菜市場的情感認同是菜市場整體提升的又一大困境之一。
三、社區營造視角下的老舊社區菜市場微更新
(一)老舊社區菜市場微更新思路
以人為核心的空間治理是城市更新的內驅動力,重視社會個體最本質的需求,關注相關人群的物質、文化的變化。老舊社區菜市場微更新基于社區營造的視角,從物質環境、管理體制、情感認同三個方面為抓手,結合以人為本原則、在地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可持續性原則,提出了重塑鄰里、空間復合、多元參與的相關更新策略。
(二)老舊社區菜市場空間微更新策略探究
1.鄰里修復:文創活動聯系情感
(1)主題性的公共活動
舉辦特色性的公共活動是原有空間人地關系的活化,有利于了解“人”生活最根本的狀態。舉辦主題性的公共活動意在吸收有想法的年輕人、有娛樂行為的兒童了解“真正的”日常生活狀態,并且能夠以現代的視角審視菜市場,使其產生新的價值與意義。居民通過共同參與活動,加強了社區鄰里間的情感交流。
(2)目的性的學術活動
傳統的空間治理一般為上級政府劃定治理目標,委托規劃編制單位出臺更新方案最后公示更新方案進行實施。這一更新建設流程雖然有征求居民意見這一環節,但未設置居民反饋環節,居民的實質意見無法傳達。通過舉辦有目的性的學術活動,召集高校師生共同走進真實的生活場地,有助于解決居民的真實訴求與現實情況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
2.空間復合:多功能復合型空間
社區菜市場并不完全是建筑實體內的空間。菜市場周邊往往會自發形成一部分準公共空間。在這樣連續的臨時的準公共空間內,居民會自主地在這里交談、停留休息等。并且,菜市場內人群眾多,人群結構復雜,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也存在不同的需求。
(1)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菜市場中老年人口占據60%,并且菜市場內部環境的好壞與人群數量沒有直接的聯系。新改造完成的標準化菜市場人群流量往往少于老舊社區菜市場的人群流量。在菜市場內,老年人并不十分在意基礎設施的完備,而更在意心理方面的需求。
(2)中年人的快食需求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菜市場對于中年人的功能使用性最強。他們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一般停留時間較短。在與這類人群的交流中發現,他們需要快速判斷自己需要的菜品,并且思考每日的菜品搭配,到了菜市場卻不知道應該買什么菜的情況多有發生。在菜市場內可設置菜品搭配標識等功能,供人群參考,滿足快食需求。
(3)兒童的娛樂需求
在菜市場中,兒童往往是伴隨父母出現的,沒有目的性,在菜市場內跟隨父母的同時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物件和事情。最新出臺的標準化菜市場標準已經清晰反映出對兒童的關注。在菜市場內有專門設置的搖搖車、游戲機等兒童娛樂設施,但是,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家長并不放心孩子單獨在游戲區娛樂,兒童娛樂需要大人的陪伴。這種情況與具有較強目的性、需要快速完成購菜的家長的需求相悖,并不能很好地滿足真實需求。
菜市場是孩子接觸社會生活、提高參與社會技能的優先場所。菜市場內單獨設置的游戲區完全割裂了孩子與菜市場的關聯性。在菜市場內設置情景體驗區,可增強兒童與菜市場的關聯性。針對人群的綜合需求,菜市場內部空間需要進行空間整合,打造空間復合的綜合菜市場空間。
3.多元參與
老舊社區菜市場的搬遷與更新一直由上級政府直接下達指令,缺少了社區居民的真實反饋,公眾利益得不到保證。社區菜市場的微更新需要明確責任主體,將多元參與動機轉變為“共益”意識,細化公眾參與路徑,將政府、社會、市場有機聯動。老舊社區菜市場微更新力求多元主體的職責轉變,政府職責由下達指令轉變為協調引導,設計師與高校師生作為溝通與橋梁,將居民的真實需求正向反饋,居民作為使用主體積極參與協商反饋,增強主體意識。
四、總結與討論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老舊社區菜市場的留存問題并不能以簡單地進行拆除或者搬遷處理解決。菜市場雖表現出臟亂差現象但不能將其納入“消極空間”。老舊社區菜市場內承載著生活在這一區域內人群的日常生活習慣、時間傳統意義。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傳統事物式微,千城一面的情況突出,所以對于老舊社區菜市場的處理需要謹慎。微更新策略是一種漸進式的、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更新方式,在不影響城市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反饋使用人群的真實訴求。微更新策略是對純粹理性功能化的城市規劃設計的反思,在“消極空間”治理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杰,楊陽,毛其智.居住區不同服務設施類型重要性比較研究[J].住區,2013(2):142-147.
[2]余華君.重慶市社區菜市場優化升級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19(13):6-7.
[3]許中波.日常生活批判視角下城市更新中的空間治理:以武昌內城馬房菜市場動遷為例[J].城市問題,2019(4):4-11.
[4]江鎮偉.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活力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區菜市場為例[D].深圳大學,2017.
[5]胡雙婧.當代北京舊城菜市場空間研究[D].清華大學,2014.
[6]邢誠.傳統菜市場在城市復興中的作用[D].合肥工業大學,2012.
[7]周艷,金云峰,吳鈺賓.地方營造:重塑人地關系的上海存量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微更新[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8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55-59.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