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為構建壽縣水資源優化配置與布局,在水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對水資源的要求,進行了水資源供需分析,在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基礎上,建立了水資源配置的宏觀指標體系,提出了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區域之間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資源分區;供需分析;水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TV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6-0033-04
1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利用問題,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有力地促進了水資源的集約開發、節約利用和有效保護。“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是新時期治水的新內涵、新要求、新任務,為強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學指南。隨著壽縣城鎮化快速推進,壽縣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壓力也逐步加大。由于對外調水和過境水的依賴性較強,缺乏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性工程及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加上用水模式粗放,對水生態水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部分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為解決壽縣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構建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承載能力體系,根據新的治水思路和水資源情勢變化情況,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開發對區域水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分重要與緊迫。
2水資源量與分區
壽縣屬于王蚌區間南岸水資源三級區,分屬王蚌南岸沿淮區水資源四級區。按自然河流水系及現狀水利工程情況進行規劃分區,共分成3個區,分別是淠東片區、瓦西片區和瓦東片區。面積為分別為1268km2、816km2、864km2。根據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的評價系列成果。壽縣1956~2016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31億m2,其中淠東片區為3.58億m2,占全縣的43%,瓦西片區為2.29億m2,占全縣的28%,瓦東片區為2.44億m2,占全縣的29%(圖1)。
3供需平衡分析
3.1需水量預測
以2016年為現狀水平年,近期為2020年,遠期為2030年。根據規劃年經濟發展指標各行業分類用水水平預測規劃年全區所需水量,見表l。
3.2可供水量
3.2.1當地水資源可供水量
當地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80%年份可利用量分別為3.5億m2、1.8億m2,地下水資源多年平均、80%年份可利用量分別為1.9億m3、1.34億m3。地下水受水井工程抽水能力顯著,只能提供0.16億m3。
3.2.2提引過境水量分析
提引過境水量主要是泵站提引瓦埠湖、淮河干流進行灌區補給的灌溉水量,80%以上的干旱年淮河干流水資源緊缺,農業灌溉提水將受到嚴格限制,根據歷史運行情況看,瓦埠湖水資源保障程度較高。過境水資源可供水量80%年份為1.12億m3。
3.2.3史杭灌區供水量
根據《安徽省淠史杭灌區及中西部水量分配方案》,淠河灌區通過淠東、瓦西、瓦東干渠和淠河總干渠向壽縣供水,淠河灌區區首橫排頭配置量在80%年份分配水量為6.08億m3。到壽縣境內輸水損失10%~20%,約為5.36億m3。
3.2.4現狀年可供水量
根據測算,現狀年可供水量多年平均、80%分別為9.76億m3、8.44億m3。
3.2.5規劃年可供水量
通過小水庫除險加固、新建擴建新橋水庫,新建改造塘壩,預計可增加調蓄能力0.25億m3,使當地可利用水資源量得到充分利用;通過沿瓦埠湖提水泵站更新改造,提高有效出力,增加提水量和運行安全,以及中水利用等措施,預測2020年可供水量比現狀年多年平均、80%保證率的可供水量分別增加0.45億m3、0.25億m3。引江濟淮工程投入運行后,2030年比2020年多年平均、80%保證率的可供水量分別增加0.30億m3、0.90億m3。分析成果見表2。
3.3供需平衡分析
預測至2020年多年平均量為0.33億m。缺水;中等干旱年份缺水量為0.63億m3;特殊干旱年份需水總量為10.71億m3,可供水量為5.81億m3,河道外缺水為4.90億m3。預測至2030年多年平均缺水量為0.15億m。;中等干旱年份缺水量為0.05億m3;特殊干旱年份需水總量為10.82億m3,可供水量為8.60億m3,河道外缺水為2,22億m3。
4優化配置方案
基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總量控制方案和淠史杭灌區農業灌溉設計保證率考慮,本規劃主要配置多年平均和80%保證率下的水量。以下分別從區域、行業、供水水源4個方面對壽縣規劃年的水量進行配置。
4.1城鄉水量配置
現狀年壽縣城鄉用水結構為7.8%、92.2%。按供需分析結果,2020年多年平均和80%城鎮用水配置量為分別0.65億m3、0.8億m3,農村用水配置量為6.15億m3、7.51億m3,城鄉用水結構調整為9.6%、90.4%。2030年多年平均和80%配置城鎮用水量較2020年進一步增加為0.84億m3、1.04億m3,農村用水配置量為6.20億m3、7.59億m3,城鄉用水結構將進一步調整為12%、88%。
4.2行業水量配置
在水資源配置中,既要考慮水資源的有效供給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也要適應水資源條件,根據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安排產業結構與經濟布局,通過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統籌生活、生態、生產三者用水,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有序安排生產用水,保證基本生態用水,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用水要求,實現水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壽縣不同水平年分行業水量配置見表4。
4.3供水水源配置
供水水源配置是以強化節水模式下的供需平衡推薦方案為基礎,根據縣域及各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和開發利用水平,合理調配地表水與地下水、當地水與外調水、天然水與再生水。通過合理開發地表水,科學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外調水,努力使污水資源化,保障流域和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淺層地下水為農村生活輔助用水、非常規水受水質和再生水設施等條件的限制,在正常年份和當地地表水作為互補,但在干旱年份進入總量配置(表5、6)。
5結論
(1)壽縣當地水資源量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全縣的用水需求,但壽縣擁有有利的自然條件,是淠史杭灌區主要供水區,又緊靠瓦埠湖和淮河,正常年份過境水資源較為豐富,經多種水源綜合開發利用,在多年平均和80%中等干旱年缺水量較少,用水基本能夠保證,但在遭遇特殊干旱年缺水較為嚴重。
(2)隨著全縣城市化的加快,城市需水量不斷上升,農村用水比例在逐漸減少;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占總配置水量比例不斷增加,隨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用水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3)壽縣未來供水仍將以地表水源為主,在充分挖掘利用當地地表水和淮干過境水源的基礎上,利用淠河灌區向境內供水,積極鼓勵中水利用,規劃2030年將在2020年基礎上利用引江濟淮外調水來彌補縣域供水不足,保障河湖的生態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