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夢婷
摘 要:高校的基本任務是科研與教學,除此之外,提供多樣化、合理化的空間,能讓置身其中的師生有愉悅的心情,有利于科研任務的優質完成。對于高校景觀空間營造的要求隨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變化,從提高綠化率、美化校園的實用功能發展為能夠滿足使用主體多層次的需求。文章從使用主體的需求出發,通過分析高校景觀現狀并結合環境心理學等學科知識進行研究,以期對高校景觀設計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性化;高校景觀;景觀設計
一、高校景觀設計的發展
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意味著中國近現代進程中的第一所高校出現了,此后至20世紀50年代,這期間建立的高校受西方影響較為嚴重,以強調建筑體量和校園規劃為主,對景觀環境的設計意識淡薄,景觀設計主要是草坪、行道樹和活動廣場,缺少生動活潑的個性,沒有體現出高校環境的特征,對于校園環境的使用主體需求不夠重視。
隨著改革開放的社會發展,大學教育逐漸轉型,高校建設和規劃出現了新的高峰。作為教育的承載體——現代校園的設計也隨之成為了影響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部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舉措之一,新時期條件下校園景觀環境空間的設計發展要不斷更新。師生群體作為高校空間的主要使用群體地位日益提升,校園景觀設計不再是分散的,而是轉為以組團形式分布;校園景觀設計開始體現一定的人性化原則,師生的需求成為了設計時的參考因素之一。
二、景觀設計中人性化需求
(一)高校景觀設計中的人性化設計理念
人性化設計理念是指設計師在進行設計行為時,在功能和實用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受眾人群的生理構造、心理狀況、行為方式等因素,優化設計品。這是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與一般的公共空間不同,大學校園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教育場所,要從師生的需求角度出發,注意出現的問題,營造滿足人性化互動需求的空間。
目前許多高校在建設時追求宏偉的校園景觀等,導致了內涵缺失,景觀模式化,“千校一面”,諸如此類的校園環境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增添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作為校園的使用主體,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都無法脫離這一環境,他們在此完成科研或學業任務,進行交流交往活動。因此,在進行高校景觀環境設計時,他們對校園環境的使用體驗和情感需要,才是設計根本。
(二)人性化設計研究相關概念
1.環境行為學
環境行為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人所處的物質、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的研究范圍立足于物質環境和人的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且也是從環境和人兩方面的因素進行研究。環境行為學是為了找到決定物質環境性質的因素,在此基礎在上弄清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生活的品質。行為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研究目標是人類的行為規律,研究重點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以及出現的規律和根本因素,例如交流溝通、社會實踐、生產勞作等行為。通過環境設計的影響將獲得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達到改善生活品質的目的。
2.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科學和心理科學交叉形成的一門學科,是從心理學的視角將設計事件與人物統一于產品中。心理是人的大腦對與客觀存在事物的主觀反映,表現為感知、思維、記憶、共鳴等現象。各個領域的設計要實現人性化這一理念都需要依靠心理學的理論成果支撐,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微妙和復雜的。設計師通過對心理學的研究設計出適當的設計作品,環境設計是以為人類創造適宜生活室內外空間為宗旨的學科,設計心理學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在對人類處于環境中的情感認知理論研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重要的一環,在他的《人類激勵理論》這一著作中提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類在情感上的主要幾種需求,從最底層需求到頂端需求以金字塔形狀劃分為五個層次。
三、融合人性化互動需求的高校景觀設計策略
(一)使用主體的人性化互動需求
根據以上理論研究指導得出結論,高校景觀環境使用主體的需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需求
在高校景觀設計中首先應保證有充足的光線、植物,保證師生是處在溫濕度適宜的環境,觸發視覺、嗅覺、聽覺等多感體驗的交匯,活躍思維,才能激發他們進行戶外活動的熱情。在進行設計時,要遠離具有污染性的場所,選擇的材料也應體現環保原則,不得對人體有危害性。景觀小品配置應符合人體工程學,植物種植滿足冬季光照和夏季的蔭蔽,休閑空間應放置舒適的座椅。優良的校園理應本著創造宜人的環境這一宗旨進行設計。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也屬于基本需求之一。高校景觀設計的安全感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保障師生的行為不受到威脅,主要措施為合理規劃校園車流線,通過景觀分區的設計在不破壞校園環境美感的同時劃分安全區域。二是體現無障礙設計理念,在校園活動空間中不應有尖銳物品,鋪裝材質要選擇防滑耐磨材料,并設計無障礙道路。三是給予師生足夠的方位安全感。當新生或是外來學者進入校園時,常因不熟悉環境,無法確定自己的方位而感到焦慮,會導致安全感缺失。高校景觀設計不能忽略指示性的標志設計,為了滿足互動需要,在校園功能分區上常出現集中組團或者功能分區分散的情況,而清晰的方向感能使使用主體的心理安全感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
3.社交需求
師生之間的相互交往需求包括增進彼此思想、情感的交流,學術信息探討等。在校園環境中除了公共建筑之外,公共景觀休閑空間也是構成基礎,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汲取知識,還能在課下與老師碰撞思想,與好友進行交流。大學生活中許多社團活動是在戶外場地組織,所以需要設計諸如廣場、庭院、休息廳等公共的交往空間,能讓學生親近自然,在開放舒適的環境中活動,以滿足以上的互動交往需求。
4.尊重需求
個人的尊重需求體現在私密性和領域性方面。私密環境能讓人放松戒備,投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形成獨立空間。這要求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空間要完整,除了公共開放的場合外,一些場所要有意識封閉或半圍合,滿足人的私密性需求,使人可以自由支配空間,不受他人干擾。比如將景觀中的小徑設計成曲折的路線或是選擇一些帶有弧形過渡感的小品,曲折和彎曲能起到劃分部分空間的作用,對開闊空間進行一定的遮擋,創造具有私密性的小型空間。愛德華·霍爾將領域性需求比作個人空間氣泡,當氣泡重疊就會產生不適感,如同人們在遇到他人進入或干預自己的環境領地時,會選擇離開或放置物品以暗示主權。例如:在食堂、圖書館等環境中,空位還有很多時,人們往往習慣在旁邊放上自己的物品以表示對該領域的占有,促使其余同學選擇遠距離的座位;在廣場、休閑區中,一旦有人已經在此處,人們也會習慣性地選擇其他地方休息。這就要求在進行校園環境的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空間類型中師生多層次的需求,在設置景觀小品和植物種植時注意領域的劃分。
5.自我實現需求
人的自我實現需求作為最高層次的需求,體現在得到他人尊重,實現理想追求方面。集體歸屬感是源自主體在自己所處環境中對個人存在的確定,當一個人產生歸屬感時,某一方面的自我實現需求也會得到滿足。在陌生環境中,如果此處有似曾相識的物品,會給人帶來愿意停留這里的歸屬感。空曠的場地如果某處有休息桌椅或者庇護的大樹、涼亭,那也會讓人們產生歸屬感。某處有寄托情感的藝術品,無形中在人們心間產生思想的共鳴,吸引大家停留,這也是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歸屬感是源于環境、心理、記憶等方面的認同。
(二)景觀設計實踐
在植物設計方面,高校景觀植物設計不同于公園或休閑廣場,一方面校園內的植物組合形式必須是錯落有致、形態豐富的,能讓師生感受到環境之美;另一方面還要基于校園中各個空間整體規劃以及各分區之間的關系、使用頻次、學生需求等來設置,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特性、生長方式等針對不同場合下不同的互動需求進行具體設計,以確保校園景觀設計是合理的。
滿足生活、學習、交流等行為方面的人性化需求,還要注重于提高人的精神愉悅感,豐富內心、提高素養、激發創作靈感才是校園使用主體有別于其他空間使用主體的需求。高校景觀設計也應避免為設計而設計,缺乏人性關懷的問題,要體現新時代下的高校特色。
四、結語
人性化一直作為設計的基本理念被強調,如何將這一理念貫穿到設計當中,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要結合各個相關學科,對使用主體以畫像、調研等方式進行分析。通過詳細的研究,才能真正符合人性化的基本要求。
校園作為教育場所,首先其環境應具備文化內涵,而使用主體的特點表現為活躍、開放同時又敏感,他們需要生動的學習氛圍和一定的私人空間。分析其行為特點和在校園生活中的習慣訴求,保持高校的場所精神,在設計提供審美愉悅感的同時兼具功能性,避免出現模式化的校園。
參考文獻:
[1]葉徐夫.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2]王蘭,王燁.高校校園主入口綠化景觀營造淺析:以上海市為例[J].大眾文藝,2014(17)
[3]趙佩.淺析大學校園景觀的人性化設計[D].河北工業大學,2011.
[4]王魏巍.基于集約理念的人性化景觀環境設計研究:景觀環境的通用化設計[D].東南大學,2012.
[5]何曉佑,謝云峰.人性化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6]梁青.設計中的環境行為心理學[J].藝術生活,2008(4).
[7]秦媛媛.淺談設計心理學在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評《設計心理學(升級版)》[J].中國教育學刊,2018(6).
作者單位: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