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

摘 要:“空置房”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而農村“空置房”的存在既影響村容村貌、存在安全隱患,又浪費土地資源、阻礙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因此,開展“空置房”政治,騰退“宅基地”及其附屬土地,以增加農村發展建設用地的有效供給亟待提上議事日程。
關鍵詞:空置房;整治;鄉村振興
2018年中央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為廣大鄉村人居環境的改造提升提供了政策遵循。近年來,隨著農村危舊房改造的深入開展,農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但由于長期以來未能做到建新與拆舊同步、住房建設與環境整治并重,致使農村“空置房”還大量存在。隨著農村通過大面積土地流轉而建成的產業園區日漸成型,后續用于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建設和農村公益設施建設的土地供給日趨緊張,本文以重慶市C鄉為例,試述開展“空置房”整治的必要性。
一、農村“空置房”的危害和弊端
(一)殘垣斷壁,存在人身安全隱患
某些破敗不堪的空置房有隨時倒塌的危險,給過往村民帶來人身安全隱患。以C鄉彈子村和中興村人員相對集中的院落為例,彈子村2組瓦屋園院落“空置房”的占地面積就占到了三分之二,12棟房屋中就有5棟有倒塌危險;中心村5組和6組的李福深院落、達馬溪院落有倒塌危險的“空置房”也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
(二)臟亂差凸顯,影響村民身心健康
“空置房”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有礙觀瞻,有的甚至成為亂堆放、亂傾倒的場所,蚊蠅蟲蛇聚集,難以實現“村容整潔”。在C鄉受訪的8位村干部,52位村民均認為“空置房整治到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再者,“空置房”的破敗景象容易使人產生農村凋敝落后、生存環境惡劣的心理,長期以往難以形成健康積極的精神意識,有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三)造成土地資源閑置浪費,阻礙經濟發展
如表1,以C鄉為例,據統計,C鄉四村一居共有“空置房”770棟,“空置房”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占地總面積達264359m2,合計396.34畝左右,按此推算,全區通過“空置房”整治,可結余的土地面積可達萬畝以上。一邊是經濟發展供地緊張,一邊是空置房土地長期閑置,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阻礙鄉村經濟發展。如C鄉中興村、彈子村兩個貧困村均存在建設用地短缺情況。中興村有意在村發展數個生態養豬場單元,但由于前期產業發展土地流轉面積較大,余下的土地又不符合養殖場建設用地要求;彈子村今年一方面對1000畝板栗進行了增產技術改造,為了便于板栗和其他豐水果實存儲需建設倉庫和冷庫;一方面為了延伸產業鏈,有意通過招商引資投資2000萬元,建設一個占地50余畝的酒廠,但基于同樣的原因,如完成上述建設項目,彈子村建設用地在現有基礎上已觸及到耕地紅線。而中興村空置房總面積達200余畝,彈子村84畝,這些閑置的宅基地經過整治納入“增減掛鉤”、“占補平衡”調配,則完全可以滿足建設要求。
二、農村“空置房”整治的現實價值
一是盤活農村建設用地。通過“空置房”整治,騰退的宅基地及其附屬土地可納入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統籌,根據土地地勢條件,將原先因為“空置房”的存在而割裂的地塊連片組合,達到新增一批耕地農田,以利于進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新增一批建設用地,以利于農村公益設施或經營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大發展。
二是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空置房”整治消除了安全隱患,美化了人居環境。對整治后騰退的宅基地如不適合耕種或納入建設用地范圍的可視情況宜綠則綠、宜林則林,達到新增一片綠地林地,促進鄉村生態大修復。
三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通過空置房宅地基騰退整治,可集中規劃農村建房點,一方面人居環境的整治和維護更加便利,社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也因居住集中而大幅提高;一方面規范村民建房,輔以適度的風貌改造,美化村居形象面貌,實現生活質量大提升。
三、農村“空置房”整治的對策建議
(一)摸排底數精確分類,啟動政策扶持
一是由國土局牽頭,各鄉鎮具體負責,以行政村為調查單位,對農村“空置房”進行摸排,對空置房數量、規模、產權人、權屬面積等信息進行調查摸底,填寫調查統計表,逐棟建冊歸檔,分類建立村(社區)、組兩級臺賬。
二是按照拆除、修繕和利用三種方式確定“空置房”整治類型。對閑置廢棄且具有安全隱患的,“一戶多宅”、“建新未拆舊”的,享受了異地搬遷安置、土地復墾等政策的“空置房”,拆除到位;對文化名村或傳統村落保護區內的“空置房”,以祠堂或其它保護性建筑為中心成片傳統建筑群內的空置房以及零星散落但具有保留價值、能彰顯特色、傳承文脈、融入鄉村旅游的空置房修繕維護到位;對適應鄉村旅游及適應農村公益事業的空置房開發利用到位。啟動農村公益設施建設扶助機制。積極鼓勵對具有保留價值的古民居、祖屋、祠堂進行修繕保護,彰顯鄉村特色,傳承鄉村文脈,融入旅游元素,發展鄉村旅游點或農家旅館、農家樂;支持以自然村落為單位,興建農村文化設施和公共活動場所,并對房屋修繕和文化設施建設給予資金扶持。
三是建議國土、城建、財政等相關部門啟動“空置房”拆除補助機制。“空置房”所有權為農戶的(如自行進城買房定居,在村老宅未享受任何復墾政策的農戶),注意保留拆除前的房屋建筑整體影像,以備農戶和主管部門查驗,其拆除后的宅基地仍然歸農戶所有,可按照村莊規劃在村集體范圍內或耕、或建、或林、或綠有償調配使用;對拆除的“空置房”根據建筑占地面積,分土磚結構和磚木結構分別進行補助;拆除分組織拆除和自行拆除兩種方式,對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拆除的給予適當誤工補貼。
(二)加強整治綜合執法和宣傳動員,壓實工作責任
一是加強綜合執法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和“建新拆舊”政策規定。城建、國土和村(社區)要逐漸整治綜合執法隊伍,對“一戶多宅”、“建新未拆舊”的“空置房”和違建房要加強綜合執法力度,確保拆除到位。
二是加大“空置房”整治的宣傳力度。通過集中開會、微信傳播、制做“空置房”整治政策明白卡、發放宣傳冊和掛圖、利用電視廣播等多種方式宣傳危房改造相關政策,在各村(社區)顯著位置懸掛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宣傳展板,切實做到家喻戶曉、人盡皆知,提高群眾知曉率,營造濃厚氛圍。
三是明確工作責任。把“空置房”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統籌推進。各村(社區)是農村“空置房”整治工作的實施主體,村(社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具體負責整治實施工作。農業部門負責綜合協調、督查調度、土壤檢測、驗收等工作;社會治理部門負責整治拆除業務指導具體工作;國土部門負責與上級部門工作對接、業務指導等工作;財政部門負責“空置房”整治補助資金的籌措、審核和撥付工作;城建部門負責做好“空置房”修繕維護技術指導及工程驗收工作;社會發展部門負責指導各村(社區)對具有鄉村旅游價值房屋的開發利用工作。
(三)以“留得住的鄉愁”為原則,及時跟進村莊發展規劃
一是重點推進,試點漸進。做到三個堅持,堅持不改變原始地形,堅持不大拆大建,堅持利用鄉村元素,留住記憶,標識“鄉愁”。
二是跟進村莊建設規劃。騰退土地符合增減掛鉤和占補平衡項目的及時納入建設規劃。拆除后的宅基地宜林則林、宜綠則綠、宜耕則耕、宜建則建,規劃村莊公益設施、綠化帶、集中建房點。
三是謀劃產業鏈延伸和結構調整。利用“空置房”整治騰退的土地,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解決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利用現有單個產業集中分布情況,在屬地就近規劃產業品種的深加工建設用地,延伸產業鏈。
(作者單位:中共萬州區委黨校,重慶 4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