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英
摘 要 隨著社會發展正式進入新常態,農業與國家經濟發展的聯系日漸緊密。基于此,通過對重慶市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合理化的發展對策,以期能補足發展中的不足,做強重慶特色效益農業。
關鍵詞 特色農業;發展對策;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39
重慶市在農業農村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構建“371+X”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通過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重視生態文明,使農民增收增益。當前,重慶市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瞄準市場并提高產品競爭力,制定出了符合本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總體實施方案和專項任務表,以年度、區縣和作物來區分調整落實到位,培育出了多種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1 重慶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現狀
重慶市地處長江中上游,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海拔高差2 723.7 m,山地、丘陵、河谷平壩面積分別占76%、22%、2%,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 217.8 mm,年平均氣溫在18 ℃左右,森林覆蓋率20.49%。2019年上半年,重慶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7 500元,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農產品加工產值、鄉村旅游綜合收入、農產品電商網絡零售額分別達400億元、1 150億元、390億元、45.7億元。
2018年,重慶市打造的“巴味渝珍”區域公用品牌已匯聚了32個區縣,832個企業品牌,1 786款產品,市級名牌農產品增加到437個,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達
3 662個。圍繞特色產業,全市主推了100個優質良種,100項適用技術,新發展農林特色產業11.07萬公頃,制定農業地方標準88項,總量達366項,建成了20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三園兩場”679個。全市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工產值達4 000億元以上。此外,還重點打造了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全市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677億元,培育農產品電商企業300家,涉農網商2.5萬余戶,開展“重慶十大品牌農產品上京東行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80億元,組建了9個產業技術創新團隊重點攻關,預計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6%。
重慶市還加強了農業科技創新以及基礎設施建設。1)2018年,重慶市柑橘自動灌溉等信息系統示范應用面積達到將近7萬公頃,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為現代農業賦能。2)建立市級農業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庫,策劃儲備重點項目114個,總投資1 059.5億元,簽約107個,總投資452.5億元,完成270.3億元。3)成功舉辦中國西部(重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組織參加農業農村部各類展示展銷會,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水平。4)新建高標準農田2.41萬公頃。5)開展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1.37萬公頃。6)忠縣國家級和潼南區、南川區、梁平區3個市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成效初顯。7)探索以土地小改大、陡改緩、坡改梯為重點的宜機化整治,完成1萬公頃試點整治任務,每667 m2均增效350元以上[1]。
2 重慶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生產水平不高
重慶市的特色農業產業整體上受到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較低。隨著人工成本的增長,用工高峰期發生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壯大,如重慶地區的茶、中藥材產業等。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多數產業為分散的農戶生產,限制了大型機械或自動化生產線的使用,生產效率不高。未能滿足特色效益農業生產設施化、機械化、規模化、生態化等多樣化的需求,規模化、標準化的高效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及科技人員。
2.2 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不足
優質名牌產品的打造要與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緊密相連。重慶市七大特色農業產業中較為著名的有榨菜產業、柑橘產業、調味品產業,已有品牌效應的包括涪陵榨菜、梁平柚子、奉節臍橙、重慶辣椒等,其余的草食牲畜、生態漁業、中藥材、茶葉等還需規模化建設及品牌宣傳。重慶萬州魚泉榨菜與涪陵榨菜相比,品牌建設力度有待加強,應采取措施增加市場競爭力。
2.3 農業三產融合力度不夠
重慶市農業的三產融合總體存在著許多問題。重慶市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大型市場超市的產銷對接、市場信息的獲取及分析判斷能力均會影響農產品的銷售和市場價格的波動。雖然現有“互聯網+農業”模式能夠推動農戶與市場的發展,但部分農特產品市場競爭力低下。因此,應加大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力度、提高經營主體實力、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及輻射帶動能力,帶動形成專業化的市場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 促進重慶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對策
3.1 建設現代化生產基地,提高生產水平
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地流轉規模,引導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建設現代化生產基地,增加經濟收入。1)提升農業產業的市場化、組織化、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積極主動引入現代化設備和農業機械。2)結合重慶市特色農業的發展特點及現狀,加快自主創新,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3)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廣泛開展各類農業技術的培訓指導,從而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和現代農業意識,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4)規范有序地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集約化、專業化現代農業園。5)以科技為支撐,開發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的中藥材資源[2]。
3.2 提升產品質量,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應出臺相關扶持獎勵政策,激勵企業創建名優品牌。重慶市的特色農業產業應抓生產源頭,高標準、嚴要求地打造出優質的農產品品牌。同時,積極推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申報評定認證工作,增加農業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附加值,如涪陵榨菜和涪陵青菜頭這兩個全國知名區域公用品牌,應重點拓展鮮銷、加工渠道。舉辦豐收節等活動對重慶市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推廣,提高農產品知名度,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名優品牌[3]。
3.3 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完善銷售體系
1)有組織的推進特色農產品銷售,鼓勵利用柑橘園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立從育苗到加工、銷售、休閑的全產業鏈。2)建設專業的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3)以信息化手段彌補重慶農業發展的劣勢,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等技術和市場優勢,以特色農業產業作為基礎,建立起特有的農業經濟模式,突出發展農產品電商,創建特色農業電子商務模式,促進特色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結合。4)推進信息化與重慶特色效益農業有效對接和整合,同時加快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產業以及特色效益農業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新業態,補齊特色農業產業鏈條[4]。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2018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重慶日報,2019-03-19.
[2] 路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重慶實踐[J].民主與科學,2019(1):28-31.
[3] 王筱,王遠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慶模式[J].農經,2016(5):26-31.
[4] 龍泉,沈俊,曾勤.重慶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建議[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5,16(4):14-1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