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



建校于1958年的山東藝術學院坐落于名泉簇擁的歷史文化名城濟南,這座藝術院校經過61年的發展歷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多姿多彩、氣勢恢宏的畫卷:1958年之后的20年,鋪陳了學校發展和山東藝術教育的厚重底色;1978年之后的20年,學校為山東和全國的藝術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1998年之后的20年,學校成為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山東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山東省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用奮進的華彩書寫了堅持立德樹人、加快內涵建設的新篇章……
61年來,一代代山藝人在這里耕耘樹藝,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的百年文脈由此在齊魯大地上賡續傳承。他們為藝術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勛,為學校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如今,新一代山藝人追尋著前輩的足跡,通過努力創造新的輝煌。為社會精育藝術人才是學校的使命和光榮所在,61年來,一批批學子在這所藝術殿堂學藝求真、向善致美,四萬余名優秀畢業生從這里走向社會,以山藝人特有的責任擔當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成就了自己的藝術人生,譜寫著母校的無限榮光。
從山東藝術學院建校之初,一大批在國內享有盛名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就在這里工作、生活。早年與徐悲鴻一起留學歐洲的李超士、戴秉心,與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一起留學歐洲的李杰民,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弟子劉質平,與張書旂、徐悲鴻并稱“金陵三杰”的柳子谷,著名藝術家關友聲、黑伯龍、于希寧、呂品、宗惟成、劉魯生等老先生都曾在這里執教,奠定了山東藝術學院發展的根基,也奠定了山東藝術教育的堅實基礎。1978年學校恢復招生后,王音旋、朱德九、趙慶霞、曲廣義、孫繼南、張慶朗、唐爾豐等一批名家在這里耕耘樹藝。這些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嚴謹治學、潛心創作,為社會留下了一件件藝術珍品,也為學校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即“閎約深美”的校訓精神。
清代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曾言:“唐之詞人,溫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閎約。”他提倡詞要寫得深美閎約、質實厚重。1918年,蔡元培先生書“閎約深美”贈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時任上海美專校長的劉海粟先生將其作為辦學思想的核心,對“閎約深美”進行詮釋:“‘閎就是知識要廣闊;‘約就是在博采的基礎上加以慎重的選擇,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便學有專長;‘深就是要鉆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達到完美之境。”山東藝術學院用此四字作為校訓,一是要求為學者要有寬闊的心胸和眼界,要博學多識,有廣博的知識、堅定的目標、崇高的藝術理想和百折不回的求學精神,向藝術高峰永無休止地跋涉攀登,永不停息地進取升華; 二是要求教職員工承擔起藝術教育的歷史責任,以中華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為己任,志存高遠,心系藝術,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山東藝術學院現有文東和長清兩個校區,設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戲劇學院、現代音樂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舞蹈學院、戲曲學院、傳媒學院、電影學院、書法學院(籌)、國際藝術交流學院、公共課教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職業教育學院15個教學單位,有31個本科專業、50個專業方向,6個專科專業,其中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繪畫、公共事業管理、藝術設計)、6個山東省品牌特色專業(繪畫、公共事業管理、藝術設計、表演、音樂學、廣播電視編導)、2個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群、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群)、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美術學科自主成才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1個山東省一流學科培育建設學科(音樂與舞蹈學)、3個山東省重點學科(音樂學、美術學、戲劇戲曲學,其中音樂學為山東省特色重點學科)、8個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學科(音樂學、美術學、中國畫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舞蹈學、戲曲學、廣播電視藝術學)、4個省級研究基地(音樂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山東秧歌”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齊魯傳統音樂傳承研究基地)。
山東藝術學院主動對齊魯文化進行傳承研究保護,建立了山東漢畫像石館、于希寧中國畫作品陳列館、山東魯錦藝術館、山東民間剪紙藝術館、梨園霓裳館,收藏保存珍貴漢畫像石190余塊、于希寧中國畫精品60幅、魯錦實物200余件、山東民間特色剪紙藝術品4000余件、京劇服飾用品唱本等一大批藝術杰作。學校還與濟南、威海、臨沂、濱州、泰安、濰坊等市開展了政產學研合作,與省文化廳、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省歌舞劇院、省話劇院、山東教育電視臺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師生創作實踐培訓基地。
建校61年來,山東藝術學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4萬余名合格的藝術人才,涌現出了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彭麗媛以及倪萍、劉曦林、王沂東、隋建國、閆平、王克舉、王衍成、陳瑾、徐少華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畢業生。他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績,有的還成為享譽全國的音樂家、美術家、表演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為山東乃至全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沉浸在山藝圖書館的溫潤時光
一方安靜的角落,一本賞心的書籍,還有一個沉醉不知倦的我。在山藝,最溫潤的時光就要數在圖書館度過的每分每秒了。捧一卷書,俯而讀,仰而思,在書香中感知真善美,享受歲月靜好。
記得初次來山藝圖書館時,我滿心欣喜,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在那些書架前穿行,目光從一本書移到另一本書上,手指輕輕摩挲著那些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扉頁。也許是因為山藝圖書館與我相距不過百余米,舉步就到的緣故;又或者是因為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這種心存敬畏地在整齊劃一的書格前做一次次傾心徘徊或駐足的感覺,總之,在山藝求學的這四年里,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
山藝圖書館位于校園中貫穿東西的景觀軸線和聯系南北的交通軸線的交點中心,是由圖書館和美術館組成的多功能建筑,整體造型由濟南市市花——荷花變形而來,建筑層數為四層。圖書館建筑造型新穎活潑,個性獨特,與校區的整體規劃渾然一體,是山藝新校區標志性建筑之一。
作為山東省藝術文獻收藏中心之一,山藝圖書館館藏圖書藝術特色十分鮮明,以音樂、美術、戲劇、設計等圖書、光盤為主,擁有較為豐富的藝術文獻資源。據統計,該館現有藏書共73萬冊,其中70%的圖書為藝術類圖書;特藏書畫作品743幅,大多數為書畫大師的精品原著,部分為臺灣以及國外博物館收藏的著名美術作品的復制品;館藏古籍3547冊,拓片77件(套)。為了滿足藝術類院校對視頻、音頻資料的需求,圖書館還購買了大量的音樂、影視、美術、舞蹈、戲劇等專業光盤,館藏總量達2萬多張。不少人感慨道:“去山藝圖書館逛一逛,出來渾身上下都是文藝范兒!”
為了組織大學生以創意作品的形式展現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培養創新意識,發掘創新人才,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助力山藝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建設,培養與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山藝圖書館在一樓環廊開辟了大學生藝術創意中心,這是圖書館為師生提供學習研討、藝術創作、生活娛樂等深層次服務的又一舉措。
如今,山藝圖書館一樓被改造成為集專題展館、大學生文化生活娛樂、藝術創意交流、數字資源體驗為一體的休閑文化創意交流空間,這里有開放的網絡、自助飲品,為學子們搭建起創意分享空間,建立起跨學科協作橋梁。該創意分享空間采用大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修讀書吧、愛心書架、文化沙龍區、藝術創意交流、傳統樂器陳展、數字資源體驗等空間組成,利用圖書館一樓環廊空間,打造成了具有山藝文化、山藝特色的大學生藝術創意中心。個展、聯合展、主題展……只要你想得到、做得到,山藝圖書館就可以為你舉辦各種充滿創意的展覽。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豐富圖書館的文化內涵,展現具有藝術院校特色的圖書館風采,山藝圖書館二樓大廳西側開辟出專門的區域,打造校園藝術創意格子屋。格子屋作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起源于日本,后來開始風行于我國各大高校,一個個抽屜大小的格子屋里藏著大學生們小投資的美夢,同學們可以將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手工藝品,例如畫作、陶藝、飾品等在格子屋內進行展示、銷售,一圓自己的創業夢,一展自己的設計天分。
愛默生說:“圖書館是一座奇妙的珍藏室,在這里,人類最好的精靈都像著了魔似的沉睡了,期待著我們用語言來打破其沉睡。我們必須把書打開,這樣精靈就會覺醒。”陽光正好,微風輕拂,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中閱讀、學習,略感疲憊時抬頭看看窗外美好的光影,心中便似貯滿陽光般明媚而有力量。
(清 風)
那時山藝
那時山藝,在濟南文化東路91號。山藝,一座很小的大學,論占地面積,許多中學都比山藝大;論學生人數,有的小學都比山藝多。我在那里讀書時,山藝只有兩幢教學樓,北院一幢,南院一幢。
那時山藝,有一幢琴房樓,有一片小操場,在挨著琴房樓的操場上踢球時,能聽到鋼琴聲、二胡聲、嗩吶聲,還能聽到有同學在練聲:“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冰河上跑著三套車……”在操場上跑著的人偶爾會停下來,在音樂中出神。操場沒有草坪,一圈是200米,運動會沒有百米短跑項目,只有90米跑。沒有橡膠跑道,為了防滑,師生們在跑道上撒了爐灰渣子,發令槍一響,就看到一排人腳下蹬出一溜黑煙,穿過滾滾塵埃,號叫著向終點沖刺,如天兵下凡。
那時山藝,引領著山東各大高校的時尚,長發的男生,光頭的女生,花被單剪裁做成的裙子穿在身上并無一點俗氣,爛著一排洞的牛仔褲每一處都似乎破得恰到好處。 山藝的學生很容易分辨,即使畢業多年,也能一眼認出。和駐濟的各大高校相比,山大的學生骨子里總有掩飾不住的驕傲,山師的學生周身洋溢著樸實之氣,而山藝的學生則帶著擦不去的文藝范兒,玲瓏之中透著幾分清高,渾濁之時流出些許難得的清澈,遇上校友時一概師哥、師姐、師弟、師妹地稱呼著,親昵又不油膩。
山藝的學生特點鮮明,在校園里,學什么專業的遠遠一看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那一排排穿著練功服走路的,瘦弱卻挺拔,一定是學舞蹈的;說話壓著嗓子,愛用丹田之氣發聲的男生,差不多是戲劇系的,學播音或表演專業;美術系的學生年齡明顯要大一些,尤其是油畫和雕塑專業,有的學生考了好幾年才考上,臉上永遠有刮不凈的胡茬,衣服邋里邋遢,褲子上還有油彩;學音樂的人手指長、眼睛亮,若有高矮胖瘦的幾個人走在一起,那應該是民樂班的。
那時山藝,專業考試沒什么壓力,讓人頭疼的只有英語。記得大學第二堂英語課,老師提問第一篇課文后的作業題,第一個被點名的同學站起來說“不會”,坐下了;第二個同學站起來說“不會”,坐下了……直到第五個同學,是我們宿舍老大,一個特別羞澀的男生,他滿臉通紅扶著黑框眼鏡,說:“Im? sorry.”英語老師怒吼:“Dont say sorry to me!”
幾年后,這位英語老師調到山東大學去了。她肯定不知道她在山藝的學生里有一個后來從事了英語教育出版工作,并且干得風生水起;她更不會知道那個說著“Im sorry”的男生畢業后自學英語,一年后考上了電影學院的研究生。但我相信,她最難忘的應該是在山藝教英語的那段時光。
那年,彭麗媛回母校參加校慶,在歷山劇院經久不息的掌聲中連唱五六首歌曲,我也在那里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訪。那時,我常在宿舍走廊里看見一個皺著眉頭的年輕人,畢業多年之后才知道他是“野生作家”大冰……
那時山藝,綻放著許多人愛憎分明的青春;那時山藝,芬芳著許多人一生難忘的記憶。如今,61歲的山藝依然年輕,而我們已不再年輕,我們的青春似乎永遠留在了山藝。
(魏 新)
你的名字,是我的青春
那年我懷揣夢想與期待來到濟南紫薇路6000號,走進山東藝術學院,開啟了新的征程。
大學生活像一個調色盤,每天都有不同的顏色,紅色是熱烈,黃色是喜悅,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郁……在顏色的融合間,在圖案的契合中,我們一筆一筆繪制出自己的青春圖鑒。
白天的操場任誰在上面跑跳,回蕩的都是歡笑,夜晚的操場更是特別,每一點星光都是心情,每一個腳印都藏著思緒。我們在無眠的夜晚有說不完的話,我們也幼稚、倔強,常常冷戰,偷偷別扭。在山藝遇到的可愛的人兒也說不出他們哪里好,可就是誰也代替不了。
畫室里,用畫筆勾勒出多彩多姿的世界,彰顯著藝術的魅力。畫在筆下,人在畫中。走出教室,學子們在萬紫千紅中觸摸色彩的變幻,在光影斑駁里寫生。細碎的陽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拂在肩上,伴隨著陣陣花香,架起畫板,熱情和靈感隨之而來,每幅作品都在訴說著不一樣的動人故事。
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作品的取材必須來自生活,經過藝術性地加工提煉才能成為好作品。寫生教學就是美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通過造型和藝術表現提升智力和能力。
功不可一日不練,對于戲劇學院的同學們來說,清晨準時出早功是必備的功課。無論寒冬酷暑,老師都會帶領同學們進行早功練習。一張張認真執著的臉龐沐浴在晨光中,使清晨的校園也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時間是偉大的書寫者,總會忠實地記錄下奮斗者的足跡;大地是公平的見證者,從不辜負耕耘者流下的汗水。讓我們分秒必爭,扎扎實實地走好每一步,用拼搏迎來山東藝術學院的萬千氣象。
舞者的人生似一首曼妙的詩,每一個動作皆是藏在靈魂里的語言,詮釋著夢想,演繹著青春。舞美燈光下,伴著音樂輕輕起舞,婉若游龍,翩若驚鴻,勝似秋菊春松。正如俚語所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美妙舞姿的背后皆付出了諸多努力。打好基本功對于舞蹈學子來說是尤為重要的,它不僅決定著舞蹈演員的技術素養,還是提高專業水平、提升專業能力的最佳方式,其重要性相當于一座建筑的地基。人生雖說是短促的、不盡完美的,但努力過后所獲得的成就感是生命中最亮麗的閃光點。
藝苑里的優秀學子們譜寫著自己動人的青春贊歌,他們相聚在青山碧水湖畔,構成了校園內一道亮麗蓬勃的風景線。他們各具風采,故事不同,卻擁有共同的品質:理想崇高、品學兼優、勇于探索,每個人都秉承著“閎約深美”的校訓精神激勵著自己。
最深刻永恒的美都是日積月累、由內向外的,這種源自骨子里的美才是最具魅力的。縱覽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堅持的精神。學習也是一樣,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克服每一個困難,堅定地朝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總有一天可以把鐵杵磨成針,把金石打磨穿。學習很苦卻又不苦,只要有堅持不懈的決心,終會學有所成。留不住青春的年華,就在年輕時盡力燃燒;留不住時間的腳步,就努力奔跑追趕時間。
在上大學之前,我就有許多關于社團的期待和想象。大一時我們是學弟學妹,后來我們成長為學長學姐。最開心的就是我們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山藝一起做了許多有趣又有意義的事,那些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真好。
大一時,我常在教室做作業到9點,大二、大三時建模常常做到12點,大四時一遍遍地改畢業設計……我們用四年時間褪去稚嫩,學會擔當,如今終于羽翼豐滿,可以在更為廣闊的天空中飛翔。
舞姿之美,翩若驚鴻,蓬勃而出,青春飛揚。溫暖和煦的陽光將我們臉上的歡笑和那些在山藝的歲月定格,這些都是你我最好的青春芳華。回想四年前的9月,我拉著滿載憧憬的行李箱,帶著珍藏的錄取通知書,開始了一場關于山藝的旅行,走過盛夏、金秋、寒冬、暖春,一路跌跌撞撞。
1958年到2019年,山藝61歲了。61年櫛風沐雨,61年弦歌不輟,而我在山藝的這四年將是我一生中最為珍貴的時光。
(默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