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此時的李隆基已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而楊玉環還是一名道號太真的道士,尚未成為擁有無上恩寵的貴妃,這一年距離讓盛唐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亂還有十一年。經過貞觀與開元之治的大唐王朝開疆拓土,國力鼎盛,但龐大的官僚體制經過上百年的運轉早已腐跡斑斑,給這個強盛的帝國埋下了無窮的隱患。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背景。
農歷元月十四日上午十點,當長安百姓都在為慶祝這一年的上元燈節而忙碌時,殊不知一支不起眼的胡商隊伍已悄悄進入了長安城,也由此拉開了一場驚天陰謀的序幕。兇悍的突厥狼衛、突然出現的神秘刺客組織、各懷鬼胎的朝廷大員以及猝不及防的刺殺和爆炸、環環緊扣的陰謀,讓整個長安城籠罩在烈焰焚城的陰影之下,而此時所有的希望都系于張小敬——一個被判了絞刑的死囚犯身上。
作者馬伯庸很擅長營造懸疑氛圍,書中情節推進的節奏非常快,線索的埋設也十分巧妙,讓人仿佛置身影院,在觀看一場危機四伏、驚險刺激的懸疑動作大片。馬伯庸以古時十二時辰的名字命名每一個章節,讓讀者的腦袋里仿佛有一個倒計時的沙漏時刻提醒著:時間已經所剩不多。這種情節推進的手法非常類似美劇《二十四小時》的節奏,而在馬伯庸的筆下,它甚至比《二十四小時》還要劍拔弩張。
將長安這座城的每個細節與小說劇情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它為劇情服務,是這本小說的精妙之處。長安一百零八坊、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坊內曲巷和漕運水渠通過故事中的靖安司沙盤展現在讀者面前。書中用來傳遞消息的望樓,利用《唐韻》進行密碼轉譯,構思十分巧妙,“狼入西市,已過十字街!”“狼過廣通渠三橋,拐入獨柳樹左巷偏道!”望樓與沙盤配合,婢女手持月杖,將代表不同角色的人俑推到相應的位置,儼然就是古代版的GPS定位系統。望樓傳遞消息的紫色燈光在長安喧鬧的夜色中,更是所有人的希望之光,它給每一個在為這個共同目標而努力的人永不放棄的勇氣。
殺一個無辜的人是錯的,但是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拯救千千萬萬的人,你該如何選擇?這種道德困境和對人性的拷問集中地表現在小說主人公張小敬身上。他是第八團浴血奮戰的張大頭,是為老戰友討回公道而悍殺縣尉、打入死牢的不良帥,是被右驍衛捉拿的奸細,是全城通緝的死刑犯,是被所有人誤解的孤膽英雄,他恨這個已經病入膏肓的帝國,更恨這個結黨營私、罔顧百姓的朝廷。但那又如何?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他愛那個偷偷放他上大雁塔的小沙彌、升道坊里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和盂蘭盆節賣紙船的瞎眼阿婆,愛長安城里每一個努力活著的普通人,也正是這份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讓張小敬無論在多絕望的困境下都無怨無悔。
至此,準備好一起度過這驚心動魄的十二時辰了嗎?
“無數黑騎在遠處來回馳騁。遠處長河之上,一輪渾圓的血色落日;孤城城中,狼煙正直直刺向昏黃的天空。”
圖書情報局
《長安十二時辰》可以說是一部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懸疑巨著。這本書的誕生最初源于知乎上的一個問答,有網友針對一款熱門電腦游戲的背景提問,馬伯庸便腦洞大開,信手寫了一段游戲劇本,而它最終也成了《長安十二時辰》開頭的雛形。該書作者馬伯庸為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譽,被稱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