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軍
摘 要 農田水利是農業發展之本,關乎我國農業發展未來走向。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態以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農村只重視種植技術,忽略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基于此,概述了農田水利工程,分析了當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農田水利工程;生態化建設;水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81
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欠缺,每逢極端天氣糧食便大幅減產,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基于此,政府必須加強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視程度,采用多種方法解決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保障農民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
1 農田水利工程概述
總體來說,農田水利工程可提供農田灌溉水、農戶飲用水以及農村供水,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水利工程設施主要包括用于儲水的塘壩、引水的堰閘、改變水流量的揚水站、灌溉渠以及用于排水的排水渠。農田水利工程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部分。但是,隨著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愈加復雜,在干旱時節,農田水利設施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生態化建設尤為重要[1]。
2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隨著政府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關注度逐步提高,部分農村對原有的水利設施進行了翻修,但是在翻修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缺乏完善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沒有相應的技術參考資料、參與工程建設人員復雜以及建設時缺乏生態規劃理念,造成水資源嚴重浪費。基于此,有必要推進農田水利工程規范化、制度化以及生態化建設,為農戶謀福利,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3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工程建設規劃、管理不合理
根據大量實踐分析表明,當前國內采用的水利設施結構系統和科學技術都是中型水利工程技術,不適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由于農田規模和面積小,且我國農村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后期維護時僅僅依靠自己的經驗方法,導致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缺乏技術支撐和嚴謹的施工規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工程的建設進度,從而造成農田水利工程在后期運行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此外,農田水利設施種類繁多,其承建部門也較多,導致農田水利設施的各個建設環節脫節,經常出現水閘質量完好但是水渠質量較差等工程質量問題,政府部門想要進行追責時往往由于經手的建設單位過多無法繼續調查,質量問題由此擱置下來,既影響了水利工程的施工進度,又耗費了大量時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農戶的利益受損。就農田水利管理部門來說,除了由水利局直屬管理之外,國土資源局、財政局、農業綜合部門以及環保部門都參與其中,由于每個部門的管理方向不同,往往會從不同的出發點對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進行改造,最終導致農田水利設施的作用大打折扣,也降低了其農業經濟效益[2]。
3.2 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技術
由于農田水利涉及的范圍較廣,但工程面積小、數量多,從而導致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在管理規模、技術手段以及人員專業技能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幾乎無法同大型水利工程相提并論,制約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技術欠缺,在對農田水利工程進行管理時存在方式不當的問題,如盲目引水入渠、河壩開挖等,既影響了農村的整體生態環境,也不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長。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施工范圍過大,很多農戶的田地無法得到有效灌溉,有些農戶會鋌而走險破壞水利設施,由此增加了施工單位的施工成本。
3.3 思想落后,不注重生態環保
當前,在農田水利灌溉上,農田水利設施只單純重視灌溉、防旱澇等問題,并沒有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在建設過程中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混凝土濫用導致的生態問題。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有些政府為了追求美觀與經濟實惠,往往會用混凝土做圍堰,但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長期水流的沖刷會導致混凝土的結構發生變化,致使其中的化學物質進入土壤中,破壞周圍植被的同時也導致農田周圍的蛙類和魚類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環境,進而導致農田失去對肥料的自然吸收和凈化功能、居民飲用水鈣化,影響群眾健康。此外,很多農田水利設施在修建時會產生很多建筑原材料,嚴重破壞了農村原有的生態體系,既對居民的安全構成了威脅,同時也不利于農業長期發展。
4 農田水利工程生態化建設的對策
就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模式而言,不僅要在技術層面上加強管理,同時還要引進一批專業素質較強的技術人員,依據農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制定出較為完善的技術把控系統,提高管理水平,對農田水利建設進行規范化、科學化、生態化管理。除此之外,還要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其中,建設能夠與環境發展相協調的水利工程,在促進農業水利工程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保護。
4.1 建設完善的農田水利工程技術體系
在農田建設過程中,要從農村水利建設工程的特色出發,在不影響其防旱澇、灌溉、飲用水供給等功能的基礎上,將現代施工技術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技術緊密結合,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和建設體系,為后期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政府要積極帶頭,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工程規范化建設,先從管理模式上進行簡化,將原來的多單位共同管理精簡到由水利局直屬管理,讓工程建設由“多頭管理”向“誰主管,誰負責”進行轉移,避免農田水利設施出現問題后各地方部門推諉扯皮現象。同時,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原理出發,將水力學、水文學、建筑力學等農田水利設施的基礎理論學科融入建設管理中。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施工時,要求施工單位必須重視各項施工環節,采用科學高效的施工方法,對重要部分的施工給出多種施工方案,經過專業技術人員統一審核認定后選擇最優施工方案,節約施工資金,大幅提高施工效率。除此之外,在每一項水利工程施工前都要設計預案,按照田地的形態進行分類,對于灌溉流量、溝渠尺寸等設計參數進行把控,依據農戶的實際需求建設。在水利設施修建好后,政府要安排相應的人員對水利設施進行定期巡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上種種措施不僅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設規范化水平,同時大幅降低了設計缺陷[3]。
4.2 因地制宜進行施工,引入先進技術理念
很多農村的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和農村實際的灌溉需求并不符合,基于此,一定要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水利設施建設。同時,技術人才的缺乏也是農田水利設施管理中的重要問題。
為有效解決農田水利技術人才缺乏這一問題,可從各地農科所抽調一批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深入農田進行實地調研考察。除此之外,可出臺關于農田水利工程規范化、生態化建設的指南來供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技術人員學習,定期對這些技術人員進行大規模培訓,借助先進的水利工程技術促進農業發展。同時,在建設農田水利設施時應嚴格按照大型水利設施的施工等級和農田水利的技術特點進行施工建設,在不影響其基礎功能的同時提高水利設施的質量。對于注入農田的灌溉水源要進行質量檢測,避免污水進入灌溉渠中,并在出水口設置防護濾網,對一些漂浮物、雜質進行過濾。農田灌溉設施布局一定要合理,盡可能達到全覆蓋。
4.3 改變落后思想,注重生態化建設
生態化建設是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當前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農田水利建設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注重農田生態保護,污染物質進入土壤,會導致農作物攜帶污染物質,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健康。
在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建設前,一定要先考察田地周圍的環境,在建設時注重規范化和生態化。政府可以出臺相應政策,對一些造成農田污染的施工企業進行處罰,對可能產生污染的設施快速拆除并重建的同時采用儀器測量土壤是否被污染,一旦土壤被污染,要立即排查污染源頭,對被污染土地進行區域隔離,設立標志。在找到污染源后要對農戶進行經濟賠償,確保農戶利益不受損害。除此之外,必須從生態角度出發,對灌溉渠道和排水溝道的護砌采取生態性工程建設措施,塘壩、提灌站等建設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施工單位進行施工時要采用一些環保無污染材料,采用新的施工工藝和技術,為農田水利建設打好環保基礎。在建設灌溉渠時,杜絕使用混凝土材料;在施工時,可按照農田結構設置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的生態隔離帶,并且在建設過程中挖掘一條土渠,以確保施工完畢后農田的養肥能力和自凈能力不受損害;如果是坡度較高的溝渠,可以采用斷面較寬的生態護墻進行堆砌。同時,政府要加強對農戶生態化水利設施建設的宣傳,從思想上進行改革,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創新農田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嚴格落實,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生態化、規范化發展。
5 結語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日益完整,農戶也樹立了環保節約的綠色生態意識,使得水資源得到回收和二次利用,農田水利設施進行規范化和生態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農田水利建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艷.鹽堿化地區農田水利生態建設策略與探討——以上海崇明區現代農業園區為例[J].價值工程,2018,37(26):88-90.
[2] 劉馨井雨,王修貴,田英,等.基于濕地和生態溝處理的稻田排水水質模擬[J].灌溉排水學報,2018,37(2):101-107.
[3] 伏志梅.以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推進寧夏農田水利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水利,2019(1):55-5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