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肖大熙 馬丹
在推進城鎮建設中,畢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雙百”城市總體規劃建設,架構起“貴(陽)畢(節)遵(義)金三角”,積極加入“珠江—西江經濟帶”,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功借助上渝經濟區、滇中經濟區發展力量,城鎮建設發展日新月異。
畢節市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主題,踐行“兩新”使命,艱苦奮斗,拼搏進取,勇于實踐,不斷創新,嘗試尋找新路子,積極探索新經驗,城鄉建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1994年,黔西縣水西大道開工,拉開了黔西縣新城區建設序幕。今日的水西大道已成為鬧市區,標志性建筑觀文塔聳立在燈火輝煌的城市中心。
2006年1月,畢節市區南部新區在大蘭村動工建設。昔日長滿荒草的大蘭村,如今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當地居民住進了現代化新城,大蘭村也成為畢節市文化和商業中心。
2011年,畢節市金海湖新區職教城動工建設。2017年,職教城已經初具規模,一期6所公辦職業院校及52公里城市路網全面建成。
2015年5月,始建于1958年、曾經承載著一代畢節人民童年記憶、青春回憶的畢節人民劇場被拆除,替代出現的是設施先進、功能齊備的畢節大劇院……
70年來,畢節改革發展成果豐碩,城市建設加快步伐,城市形象明顯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城市發展更具潛力。
近年來,畢節市不斷加大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城市功能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畢節市奧體中心、市第三人民醫院、繡山體育館、“一院三館”等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雙山新區職教城基本建成,各入駐學校已招生,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87年的約1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154.6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從1987年的85.3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950.26公里。
畢節區域性中心城市初具雛形。畢節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承東啟西、接北通南,具有了非常廣闊的騰躍空間。高速公路、鐵路和機場快速融入黔中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畢水興經濟帶、成渝經濟圈。
“新中國成立那年我剛好10歲,跟著父輩們走上街頭歡慶,那時候畢節最高的房子只有4層,唯一一個能觀看文藝演出的地方就是人民劇場。”今年80歲的市民柏思建回憶說,畢節一直都在變化,尤其是近年來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高樓比比皆是,街道寬敞干凈,公路上車水馬龍……

“家里離公園近,我早晚都要繞著公園走幾圈,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聽聽蟲鳴鳥叫,一天下來精神倍兒爽,身體也健康,這個公園特別令人滿意。”今年67歲的馬大爺從大方縣城搬到畢節已20多年,見證了畢節的發展變遷,每天早晚都要到畢節同心城市公園走走。
作為展示畢節試驗區形象的文化名片,畢節同心城市公園總占地面積23.9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1.6億元,重點打造了同心廣場、同心步行街、同心林、同心苑4個主要公園景點,為市民休閑游樂的景觀式公園。
近年來,畢節相繼建成公園20余個,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987年的0.97平方米增至2016年的近9平方米。
走在畢節市七星關區天河廣場,干凈整潔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清晨和傍晚在陽光映襯下,市民在廣場沿河小道上散步、聊天……恰似一幅“倒天河畔麗人行”的畫卷。天河廣場建設項目屬于倒天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節點工程,同時也是“棚改”項目。
近幾年,畢節正經歷一場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為這場轉身注入強勁動力的就是棚戶區改造。“棚改”優化城市建設布局,促進民生,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品質,改善群眾居住條件,補齊城市發展短板,增添城市發展新動力。
“我們這個項目建成有1112個停車位,8479平方米農貿市場,這樣的棚戶區改造致力于補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畢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棚改辦主任張榆說。
在推進城鎮建設中,畢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雙百”城市總體規劃建設,架構起“貴(陽)畢(節)遵(義)金三角”,積極加入“珠江—西江經濟帶”,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功借助上渝經濟區、滇中經濟區發展力量,城鎮建設發展日新月異。

織金縣雙潭對鏡景區一角。(陳德彬 / 攝)
素有“水西門戶”之稱的素樸鎮位于黔西縣東部,是貴陽通往畢節的第一個鄉鎮。近年來,素樸鎮依托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和人文自然資源,以培育旅游產業為主,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以“8+X”工程為引領,精心謀劃實施了總投資達4.8億元的52個項目,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文化、生態建設與集鎮建設融合發展,打造烏蒙第一鎮名片,走出了一條旅游景觀型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新路子。
為扎實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畢節一直在探索中求發展,在建設中抓特色。
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建成了貴州省首個鎮鄉級綠色建筑,實現了貴州省鎮鄉級綠色建筑零的突破。同時,將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于小城鎮建設,創新管理服務模式,打造為全市首個智慧小鎮,為群眾辦事提供便捷通道。
畢節市小城鎮發展圍繞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目標,以創建綠色小鎮為抓手,結合生態優勢、山水脈絡和民族風情,按照宜居宜游、便民利民的原則,以16個省列示范小城鎮、42個市列示范小城鎮為重點,集中建設120個特色小城鎮,推動其他小城鎮同步發展。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打造一座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100萬的“雙百”城市,推動畢節大方同城化,成為貫連起川滇黔渝區域的新興城市——隨著畢節中心城區強勢崛起和各縣(區)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無數魅力小鎮漸次亮起。畢節,這座山水園林之城正在綻放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