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近日,應急管理部公布,經初步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0.3%和18.5%。其中,較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8.5%和22.5%,重特大事故起數同比減少1 起。全國大部分行業領域事故呈下降態勢。
在持續穩定向好的安全生產形勢下,復雜嚴峻的現實時刻敲打著我們的神經。化工、建筑業、交通等少數行業領域重特大事故相對集中,如9 月28 日,江蘇省宜興市境內的特別重大交通事故,帶走了36 人的生命;9 月29 日,浙江省寧海縣寧波銳奇日用品有限公司一場火災,讓19 人命喪火海;10 月11 日,陜西省安康市恒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有限空間作業,因盲目施救致使6 人殞命;10 月15 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的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發生爆炸,造成4 人死亡,7 人受傷。
2019 年進入第四季度,企業節后復產復工,部分行業進入生產旺季,冬季氣候條件變化等,對安全生產產生多方面影響,各種安全風險交織疊加,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面臨較大壓力。其中,化工領域作為防范化解重特大事故重中之重,從上至下更是繃緊了心弦。
7月31日,美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貝城烯烴工廠一場大火吸引了眾人的注意。除去關注事故原因之外,有個體防護領域的專家了解到,這起事故無人死亡,66 人燒傷,且大部分是輕微燒傷,與工廠為工人配備阻燃防護服關系密切。
阻燃防護服,是化工企業工人的8 小時工作服,通俗來講,是離開火源后不繼續燃燒,從而避免給穿著者帶來持續性二次傷害的服裝。因材質和款型結構設計的不同,市場上的阻燃防護服品類眾多,性能各異。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均已通過立法與立標,強制要求雇主為可能遭受影響的員工提供防護手段,這其中就包括阻燃防護服。
配備阻燃防護服能減少傷亡嗎?從以下數據可知一二。據美國勞工部對工業傷亡數據較為系統和持續的記錄,1992—2017 年,美國火災爆炸死亡人數占工業總死亡人數的3%左右,這個比例在石油石化行業會更高一些, 約為13%。整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在2010 年之后,死亡人數下降格外明顯。除了安全理念的貫徹、工藝的提升之外,為包括承包商雇員在內的員工配備阻燃防護服,是美國推動這一過程的重要動因。雖然阻燃防護服稱不上是專門針對爆炸事故的防護,但是,對于保護作業者免受生產現場火焰的傷害絕不為過。
回看我國。2018 年,全國共發生化工事故176 起,死亡223 人,其中因為爆炸而失去生命的人數最多。這與我國沒有強制要求配備阻燃防護服息息相關。誠然,《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勞動法》皆規定了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但是,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長期空白,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個體裝備配備水平提升的突出問題。
為了解決諸如阻燃防護服等個體防護用品配備和使用中的根本問題,我國在《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中要求,按照計劃制定完成覆蓋石油、天然氣、非煤礦山、冶金、鋼鐵等12 個重點行業的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標準,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和風險差異,制定行業配備標準,實現對個體防護裝備從生產到配備使用直至廢棄的全周期管理覆蓋。
據了解,全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會同各有關單位,起草了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以及系列配備標準,只待時機成熟,呼之欲出,讓從業人員穿戴適合的防護用品,守住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