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高速公路監控中心 楊己秀 張毅
我國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網和高鐵網改變了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互聯網的普及覆蓋與大數據的廣泛利用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這些標志性的新事物,直接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同時,也給最具傳統意義的檔案工作帶來深刻變革,也將極大地促進人們對檔案的認知與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保管利用方式的轉型。
檔案不是近代或現代才有的,它的歷史大約已有5000年。在埃及曾發現公元前3,000年的紙草檔案,在敘利亞北部曾出土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大量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檔案,我國發現最早的檔案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檔案。古代沒有檔案這個名詞。我國幾千年來各個時期對檔案的叫法不一樣,商稱“冊”,周叫“中”,秦漢稱“典籍”,漢魏以后叫作“文書”“文案”“案牘”“案卷”“薄書”等。歷代統治者都把檔案喻為“鞘中劍”,視為典籍,藏于“蘭臺”“石渠”。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檔案的認識也一步一步地深化。我們今天所說的檔案,從內容到形態,都有了新的含義。檔案不再只是國家機器的專利,檔案再也不受記錄方式和載體類型的影響。電子檔案能“發聲顯影”,使檔案更具有真實性。傳統利用檔案,主要是為解決某一問題,去查找歷史檔案,實行精確查找。然而現在為了找到最佳方案是去分析與某事物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去分析少量的數據樣本。對數據的要求也不再追求精確性,不再去探究那些難以捉摸的因果關系,繼而關注事物的相關關系。
我們在思考如何收集檔案時,不能只局限于“紅頭文件”(公文)的收集,也要注意“白頭文件”(內部文件)的收集,更要注重“黑頭文件”(法規文件)的收集歸檔,保持一個事物文件材料的完整性;檔案種類也不只是傳統的紙質檔案,其他載體信息也都是檔案。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必須樹立“大檔案”“數據大整合”的觀念,深度挖掘檔案信息資源,把有保存價值的文件材料和信息資料都作為檔案進行管理,使檔案的收集更齊全完整,更好地服務行業需要,更好地推動事業發展,更加高效便捷利用,使深藏的無價之寶閃閃發光。
去年黨政機關機構改革,檔案局與檔案館實行分設,改變了過去“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檔案局劃歸同級黨委辦公廳(室)直管,檔案館則成為一個獨立的檔案實體和信息保管機構。這種變革使檔案行政職能更強,檔案實體和信息的保管工作更實,檔案收集會更齊,檔案利用會更好。
(一)檔案館是檔案事業的主體。通過這次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了管理體制,明確了檔案館的主體地位,檔案館完全成為“實體”,減少了檔案館對檔案局的依賴性,在人、財、物的安排上更有保障,完全可以實現國家檔案局提出的“檔案館要成為兩個基地,一個中心”的工作目標。
(二)加強檔案數據整合。單個檔案館要樹立“大全宗”概念,規范數據標準,實現數據整合,滿足人們對檔案的需求。要加強館際之間的橫向聯合,頻繁交流與互動,改變信息孤島,使檔案館成為綜合信息的“活港”,對印證歷史、了解現狀、探索未來更具有話語權。
(三)走信息化發展之路。這是大數據時代檔案事業科學發展的一個戰略抉擇,而當前政府對檔案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投入不足,各單位對電子公文歸檔缺乏有效管理,各個檔案館檔案信息化建設起點不高、重視度不夠,檔案數據庫資源匱乏,電子檔案信息服務水平低。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檔案工作有可能逐步被邊緣化。所以,在檔案管理模式上,要按照國家檔案局的要求,積極推進數字檔案館(室)的建設,走“電子強檔”可持續發展之路。
個人認為,檔案管理之所以說是最具傳統意義的工作,其一,是行業歷史久遠,伴隨文明社會的產生就有了檔案和檔案工作。其二,是管理手段一以貫之,檔案整理與數字化處理流程復雜,環節太多。檔案以“卷”為單位整理有十多個工作環節,2000年國家檔案局推行文書立卷改革,實行以“件”為單位整理檔案,確實達到了“簡化整理、深化檢索”的目的。但就檔案行業而言,這項工作仍然十分費時費力,且多是手工操作,影響工作效率和檔案利用。以我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工程竣工檔案為例,為什么有的項目通車三年、五年后,還不能進行檔案專項驗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檔案整理的速度太慢,數字化過程環節太多。當然,這些環節與程序其實也是項目管理的一種規范,無可厚非。然而在大數據時代,對原有規范進行修修補補已經滿足不了現實和發展需要,也管控不了大數據帶來的各種風險、沖擊和挑戰,需要我們進一步創新手段、優化程序,用一種全新的規范,真正實現“簡化整理、深化檢索”的目標。
在檔案整理中,分類是全部文件歸檔整理流程之首。如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工程檔案分7部40冊58分冊,這種層級分類,在傳統的檔案管理中的確有用。但隨著檔案全部數字化以后,必須適當弱化第二、三級分類,減少人力占用,縮短工作時間,提高歸檔文件整理的工作效率。又如,我們在檔案管理過程中,普遍是先整理后掃描,形成兩種同版本的歸檔文件,造成重復勞動,其實并非要千篇一律這么做。就工程建設檔案而言,應當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檔案意識,重視施工過程電子文件的歸檔和法定效用的標識。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中有一千多種表格,這些表格的填寫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但只要按照國家有關電子文件歸檔規范和要求,與工程建設同步收集、同步整理、同步規范,就可以掛接在目錄之下,實行數字化、電子化管理,而不用重新進行數字化加工,既省時省錢又省力。諸如此類,檔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轉型勢在必行。
安全保管檔案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的壽命,為資政存史,為人民服務。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存儲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紙寫筆載、白紙黑字不再是唯一保管信息的方式。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數據的利用是采用模糊查找,分析與統計不單只看小數據,而要一并搜索與之關聯的數據群,數據的利用不再是解決某一特定的實際專題,而是產生新的思想飛躍,創造新的模式,打造新的產品,實現數據重組。檔案的情報性價值日趨凸顯。所以,對檔案的保管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檔案館不能只保存官方文書,也要注重民生檔案的收集與保管,成為一個區域(行業或單位)名副其實的綜合性檔案館(室)。
要積極推進數字檔案館(室)建設。國家檔案局在2010年發布了《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2014發布了《數字檔案室建設指南》,2017年發布了《企業數字檔案館(室)建設指南》,這是國家檔案行政主管部門順應發展大勢和數字大潮的重要舉措,為數字檔案館(室)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目前地方積極推進者甚少。但檔案保管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我們必須摒棄保守陳舊的思想觀念,改變落后的方式和行為,創新轉型,加強檔案管理人員的培養和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的科學方式,加快“智慧檔案”建設步伐,扎實推進數字檔案館(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