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鞏聰聰/通訊員 薛廣乾

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開工儀式
9月25日上午,渤海灣東營港腹地,秋高氣爽,風和日麗。
伴隨著新中國70華誕的喜悅,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港口集團”)渤海灣港東營港區2×10萬噸級液體散雜貨泊位工程(以下簡稱“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順利開工。
開工儀式上,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山東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高原,山東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共同開啟啟動球。
這是東營港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滿足腹地經濟日益增長的貨運需求,支持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而作為山東港口集團成立以來統籌開工的第一個重點項目,這也是山東港口資源整合科學決策的有力證明。
據悉,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總投資9.8億元,水工結構按照靠泊12萬噸級設計建設,使用岸線636米,前沿水域底高程-17米,回旋水域直徑492米,停泊水域寬度86米。該項目設計年通過能力1030萬噸,年吞吐量為980萬噸,其中原油進口450萬噸,燃料油進口320萬噸,石腦油進口150萬噸,甲苯出口25萬噸,二甲苯出口35萬噸。而目前整個東營港的年吞吐量為5000多萬噸,其中原油年吞進量只有1000多萬噸。可見,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升東營港吞吐能力。
泊位,特別是大泊位供不應求,是東營港區經濟的最真實寫照。東營市相關部門于今年2月份發布的《東營港招商規劃》顯示,目前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1580萬噸,2020年前將達到2000萬噸。而目前東營港的原油年吞進量只有1000多萬噸。典型的“僧多粥少”。
記者此前在東營港采訪,曾經多次聽到當地煉化企業“吐槽”高額“船舶滯期費”問題。
所謂“船舶滯期費”,指的是貨船因沒有及時卸完貨物而滯留在等待區即錨地的給養費、誤工費等。這些最終都會轉嫁到租用船舶進原料的當地煉化企業身上。比如,東營港地煉企業天弘化工去年光“船舶滯期費”就掏了1.1億元。
目前東營港最大的油品碼頭只有5萬噸級,而且只有一座。該碼頭只有兩個泊位,外貿船光靠岸就需要花費七八個小時,一般5萬噸的貨船需要連續作業30多個小時才能卸完,而該碼頭的港池屬于外港池,經常因為風的原因而臨時停止作業,“二次卸貨”甚至“多次卸貨”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東營港錨地常常呈現“船滿為患”的狀態,高額“船舶滯期費”則一直是港區煉化企業的“痛點”。

東營港2個5萬噸級原油碼頭
大碼頭建成以后,這種“船滿為患”的情況將大大緩解,有效提升東營港碼頭等級,徹底改變當前大碼頭少、效率低、功能單一的格局。
據悉,目前除了新開工的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先前已經開工的東營港大碼頭兩大配套項目——10萬噸級航道工程和港區南防波堤工程——均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另有一批小碼頭正在升級改造。這些項目的推進,將有效帶動東營港10萬噸級泊位群的建設,大大提升東營港的吞吐能力,為實現建成億噸大港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除了大碼頭的標簽,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的“國民共進”融合發展屬性也令人眼前一亮。
在省屬一級企業山東港口集團的統籌下,其二級單位山東渤海灣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灣集團”)與民營企業萬通海欣控股集團合作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企業——山東渤海灣海欣港務有限公司,具體負責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的推進。其中渤海灣集團出資占比51%,為控股方。同時,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的施工單位是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等央企,監理單位山東港通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則為煙臺港集團有限公司的參股企業。可謂“國民共進”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
“東營港2×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是萬通海欣控股集團與渤海灣集團于2018年10月合作以來落地的第一個項目。”萬通海欣控股集團董事長王軍表示,在東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渤海灣集團與萬通海欣控股集團達成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在國有和非國有資產整合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
“目前,項目監理單位和一標段的施工單位均已進場,二標段施工單位也已經在做一些準備工作。”渤海灣集團副總經理薄傳民告訴記者,“整個項目預計明年底完工。該項目是東營港自1984年開港以來建設的第一個10萬噸級碼頭項目,也是渤海灣三市四港第一個10萬噸級碼頭項目。”
國民共進、多方合作建設格局下,東營港大碼頭時代呼之欲出。
在東營港有著20多年工作經驗的薄傳民總結,自1984年開港以來,東營港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東營港的開港源于勝利油田的產業帶動,這個時期建成的泊位都比較小;1994年,東營市政府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導向下,積極推進3萬噸的“大碼頭”建設,以吸引外來投資;2005年,東營港進入第三輪建港時期,這個時期又可以細分為與中海油合作建成5萬噸碼頭、大批民企特別是一些本地煉化行業相關企業搶建泊位、大碼頭建設這三個階段。其中,大碼頭建設階段正是以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的推進為代表。
從東營港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東營港與當地產業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互動關系。當地產業的發展會促進東營港的泊位建設與提升,而東營港的發展又能夠為當地產業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今天,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的推進,將進一步深化這種港口與當地產業之間的賦能。
全國煉化看山東,山東煉化看東營。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油氣進口權的逐步放開,山東地煉產業升級改造步伐加快,市場地位明顯提升,相關企業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而東營正是山東地煉產業的集聚地。截至2017年底的統計數字顯示,山東獨立煉廠一次加工能力16555萬噸/年,其中東營地區7635萬噸/年,占比46.12%,山東獨立煉廠接近一半的產能集中在東營地區。
2018年6月,山東省政府印發《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發展規劃》,聚焦山東石化產業基礎最為雄厚、基礎設施配套最為完善的魯北環渤海區域,發揮沿海臨港和土地資源優勢,集中力量打造世界級的先進石化產業集群。身處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核心區,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企業對原油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而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交通條件來看,港口物流都是原油、原料油等煉化原料進入核心區的“最佳路徑”,體現在經營效益中就是運輸成本的大大降低。
“大碼頭建設將有力促進東營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速產業鏈條的延伸,拓寬東營市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投資局局長何寶民表示,大碼頭正成為東營市招商引資的一大資源優勢。
據悉,當地化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最缺的是乙烯,而原油是提煉乙烯的重要原料,通過大碼頭進原油會大大降低成本。

東營港10萬噸級進港航道及導堤工程
東營市副市長李俊峰介紹,東營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確定的黃河三角洲區域中心港,是東營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東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港口發展,把港口作為全市崛起振興的核心戰略資源,積極推進東營港深水大港建設。
東營市河口區委書記、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茍增杰也表示,項目對于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東營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及助推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去年以來,東營市委、市政府把握發展大勢,作出“港區融合、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舉全市之力打造魯北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區,為河口區、東營港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王軍也認為,工程建成后將顯著改善區域經濟投資環境,促進腹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支撐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核心區建設及“黃、藍”兩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采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由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導建設的高端石化產業技術轉化服務平臺,自今年4月上線以來,運行成效明顯。該平臺旨在構建統籌港區企業技術轉化的智能化載體,進一步優化石化產業發展環境,推進石化產業大數據應用,打造“數據、技術、服務、應用、安全”協同健康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促進港區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已引入科技中介服務機構288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58家、石化行業專家187名;累計提供技術供應和需求交易數據5500余條,瀏覽量達到1.5萬余次。
“平臺的有效運作,離不開東營港大碼頭的基礎支撐與積極帶動。”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分析,“有了大碼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有了盼頭,愿意跟我們合作的外來資源越來越多。”
何寶民說:“今年以來,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我們招商引資的工作量呈現爆發式增長。”
“淡化港口,強化港區,協同發展。”對于東營港的未來發展,薄傳民介紹,“我們將逐步打造以事業部為單位的管理主體,充分發揮東營港的樞紐作用,延伸供應鏈,進一步挖掘資源統籌的價值與效益。”
一系列進展表明,山東港口集團正在深度賦能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
作為山東港口集團成立以來統籌開工的第一個重點項目,東營港10萬噸級液散泊位工程可謂山東港口資源整合科學決策的有力證明。
8月6日,山東港口集團在青島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山東省沿海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開啟新篇章,涉及全省7市的沿海港口資源整合開始進入實質、縱深階段。
談到山東港口資源的整合進程,不少業內人士都提到了“快”字。
2018年初,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山東將強化陸海統籌,整合沿海港口資源,優化口岸布局,謀劃推進青島港、渤海灣港、煙臺港、日照港四大集團建設,適時組建山東港口投資控股集團公司。
2018年3月,渤海灣集團正式掛牌成立,山東港口的整合大幕就此拉開。同年10月11日,渤海灣集團與萬通海欣控股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萬通海欣控股的東營港區碼頭、倉儲、管線等涉港資產,由渤海灣集團控股,山東沿海港口整合邁出第一步。
按照山東港口整合的“三步走”計劃,第二步是以青島港為平臺整合威海港,第三步則是組建山東港口集團,統籌全省港口發展。
7月9日,青島港與威海港宣告合并。至此,山東只剩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和渤海灣港四大港,而山東港口集團的組建更是將這四大港整合為一。
在山東港口集團揭牌儀式上,山東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高原介紹,山東港口資源整合絕不是“拉郎配”,而是要把四大港口集團從組織架構、管理一體化上完成“整合”。
霍高原表示,山東港口集團將注重港產城融合發展,并提出了“三個更加”和“三個滿意”:“與地方黨委政府的關系更加密切,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更加深入,對腹地經濟和社會事業貢獻更加突出。”“讓地方黨委政府滿意,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和服務對象滿意,讓我們的員工滿意。”
工商信息顯示,山東港口集團注冊資本100億元,共有四方股東,持股情況為:山東高速集團持股30%,齊魯交通發展集團持股30%,山東能源集團與兗礦集團各持股20%。山東港口集團直接歸山東省委、省政府管理,由省國資委履行監管職責,各市和各大企業只享有股權分紅權,不參與港口管理,厘清了山東港口集團與有關各方所有權和經營權關系,明晰了政府監管職責,便于集中統一領導和經營主體的高效決策,有利于集團上下融為一體,形成競爭優勢。
山東港口集團成立以來動作頻頻,迅速與國際海運旗艦企業、交通建設標桿、世界強港、鐵路巨頭強強聯手,在中國企業的港航合作、國際化戰略、港口聯盟、海鐵聯運等領域掀起一輪新的合作高潮,為“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展、構建“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山東港口集團的積極運作下,我省已然邁入港口資源統籌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