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雷
(作者系漣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近年來,各地通過創新治理方式、實施“兩網融合”等,取得了明顯治理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基層的治理主體、治理事務等都在發生著變化,導致在基層治理過程中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少數干部履職缺位。近年來,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主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黨性教育的深入開展,各級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幫助群眾興辦實事,作風持續向好。但是反觀一些農村基層干部,雖然身在基層,卻不聯系群眾,群眾有事找不到人,出了問題也無人幫助解決;有的基層干部開展工作、處理問題老思維、老辦法,無法有效解決相關治理問題。
基層管理出現盲區。隨著大部分中青年走向城市,農村“空心化”現象的愈發嚴重,一些地方產生了無人管事的現象,很多鄉規民約逐漸成為“一紙空文”。另外,近些年來農村道路、灌溉渠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經濟發展帶來的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風俗異化現象,讓基層治理的具體內容更加繁雜敏感,如果基層黨員干部簡單加以制止或干預,容易引起群眾的不理解,甚至引發矛盾,而如果不管不問,勢必成為基層治理的盲區。
普通群眾參與不夠??v觀一些地方在推進基層治理進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堵點,深層次的原因都是遠離群眾、繞開群眾甚至背對群眾。有的基層干部在工作中,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在一些關鍵環節上長期缺少普通群眾的參與,群眾不認可、不信任,使得一些輕微性、苗頭性問題,由小變大、積少成多,最終導致相關的矛盾問題嚴重激化,甚至呈現積重難返的趨勢。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解決上述問題,推進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體系,筆者認為需要發揮好黨員干部、自治組織、基層群眾等多方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是注重發揮黨員干部“主心骨”作用?;鶎狱h員干部是聯系服務群眾的第一梯隊,用好用足黨員干部的先導主導力量,對于基層治理將起到關鍵作用。持續加強基層黨員干部尤其是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抓好基層帶頭人的“選育管用”,拓寬人選來源,強化培訓考核,提高整體隊伍的政治意識、宗旨意識;指導基層干部加強制度建設,重點圍繞抓黨建促脫貧、鄉村振興等,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村級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制度機制,讓黨務、村務、財務的具體環節都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保障上級政策精準落地,在落實上級到村的項目、資金、惠農政策時,要通過召開黨群議事會、村民代表會議等,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制定村規民約,嚴格按程序進行集體決策、民主決策,確保相關項目、資金、政策落地后,讓受益人群更多、收效時間更長。
二是注重發揮自治組織“調和劑”作用。對黨員干部不便直接開展工作的相關方面,可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建立群眾普遍認可的自治組織,參與進來填補管理盲區。重視建立經濟組織,圍繞土地流轉、集體經濟發展以及存量資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動員村民組織建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來管理、分配、使用相關的收益;重視建立管理組織,聚焦基層基礎設施的維護使用,建立公共設施管理維護組織,對電力設施、飲用水管道、硬化鄉村路、網線等進行管理、檢查,保證“電、水、路、網”運行通暢,更好為民所用所享;要重視建立引導組織,結合移風易俗,成立紅白理事會等組織,針對農村紅白喜喪事的辦理方式進行引導、管理,著力破除以往少數農村大操大辦紅白事、建零散墓、豪華墓等愚昧庸俗陋習,倡導文明鄉風。
三是注重發揮基層群眾“生力軍”作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要實現基層治理有效,必須要以群眾為中心,通過引導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凝心聚力,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調動群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公開讓群眾參與來贏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在申報低保戶、貧困戶,以及臨時救助金、救助物資的安排發放上,要及時組織群眾代表就安排方案進行評議、討論,并在第一時間公示結果;在上級下達到村的民生項目實施前,要組織群眾代表對項目實施的可行性,以及項目的規劃、設計、選址、資金預算等公開評議,讓群眾知曉項目的建設情況、預期收益;在村里重要事項的啟動、重大資金的使用等時點,要向群眾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讓群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杜絕項目實施不規范、資金使用不合理、政策落地不精準等現象,給群眾一個明白,還村干部一個清白,逐步讓群眾自覺、有效、充分地融入到基層治理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