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婷
通過新媒體助推黨建工作初衷雖好,在具體推廣中效果卻有些不盡如人意。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急功近利心理作祟,形式主義死灰復燃,工作重心本末倒置。
隨著網絡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各地各級黨組織也紛紛通過新媒體助推黨建工作,微黨課、微評論、微監督等多種形式逐漸讓黨建工作立起來、活起來。初衷雖好,在具體推廣中效果卻強差人意。簡單地將“媒體新、創意亮”作為工作成效的業績單、群眾滿意的晴雨表,層層下壓硬性指標任務,這種強制性推廣行為,背離了“初心”,容易引發基層群眾的反感。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急功近利心理作祟。受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博等新媒體推廣產生的巨大宣傳效應影響,亟需“出成績顯亮點”的黨建工作陸續出現這種模式的宣傳。部分單位急功近利,靠行政手段強行推廣,以宣傳媒介的新鮮度、覆蓋的人數來證明所做工作是否受歡迎、工作開展是否有影響力,向下級單位和基層干部層層加碼下任務,偏離了新媒體推廣的正確導向,使之成為做面子工程、追求形象政績和名聲利益的幕后推手,不僅達不到宣傳的效果,反而引起群眾的誤解和反感。
形式主義大行其道。一方面網絡媒體自身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私密性,難以認證每一位媒體用戶的真實身份。針對上級布置下來的既要求轉發、投票、反饋等硬性數量指標,又要求時限的任務,注冊和購買“僵尸粉”成為某些部門應付交差的手段,具體表現為某些黨建公眾號的關注量上萬而閱讀量僅寥寥數十次。事實上,大量黨建公眾號、APP的使用價值并不高,有些地區和部門爭相推出自己的公眾號和APP,仿佛不開設就落伍了,實際只是圖新鮮追形式,內容上特色和亮點工作不多,甚至不少內容都是轉載和抄襲,既造成財務浪費,還搭上了專職維護等工作的人力浪費,讓本來就繁忙的基層黨務干部苦不堪言。
工作重心本末倒置。雖然各種新媒體有著無可比擬的強大影響力,對于黨建工作的推動、宣傳很有幫助,但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宣傳手段,無法取代實打實的民生實事。某些部門為了完成任務,要群眾先關注公眾號再辦事,先點贊分享再辦事,辦完事之后還要“給好評”,這種強制捆綁的做法最終擺出來的數據不接地氣,不說實話,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實績做得好不好群眾心中自然有數,在“想新法子”上花費時間太多,勢必擠占下基層務實工作的時間,讓群眾心生芥蒂,助長了浮夸之風、弄虛造假之風,實乃舍本逐末之舉。
筆者認為,黨建新媒體推廣要回歸“初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宣傳質量,立足以質“吸粉”。新媒體推送信息是最尋常的日常工作,其內容覆蓋面和受眾活躍度是運轉情況的直接標志。要有計劃有周期地進行更新,內容要緊扣群眾關心熱心的時政熱點,多發布與民生實事緊密相關的資訊內容,少些空泛的政績宣傳和無腦轉載,能引起關注人群的思想共鳴,影響力自然會有所提升。二是擺正政績導向,強化用心服務。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自覺抵制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的思想,工作務實不務虛、服務求質不求量,多為群眾的利益考慮,做實事為民、憑實績說話,只有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新媒體才更加貼心,群眾才會主動去關注、去參與和互動。三是改進督考機制,避免以量取勝。在上級對下級部門壓擔子、下任務時,要研究制定科學管用的督考機制,對于黨建新媒體推廣工作的完成情況,不唯“關注量”是績,要看實際在群眾中產生的效果。可采取隨機走訪的方式,多走進群眾、傾聽群眾心聲,只有群眾都說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