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虎
南京市建鄴區江心洲街道黨工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積極探索“1310”黨群結對新模式,不斷提升支部建設質量,充分發揮黨員作用,在為民服務中樹立黨的形象,彰顯黨的力量。
2009 年奠基,2011年動遷,2017年征拆結束……南京江心洲生態科技島的開發一度“動蕩”不安,“大拆大建”帶來居民(黨員)生產生活方式的重組,地緣方式的組織架構受到沖擊,“一員三地(黨員的居住地、工作地和組織關系地不一致)”的情況突出,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提出了新課題。
建鄴區江心洲街道黨工委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為契機,通過優化調整支部架構,不斷鞏固黨的基層基礎,成立紫園(新建社區籌委會)等支部,升級洲島家園(集中安置社區)支部,撤并玉林船廠(已拆遷)等支部,以理順組織關系為前提,進一步打通黨群關系,探索“1310”黨群結對模式,對標找差、精準施策,繪就了促進洲島發展的黨建紅、生態綠、科技藍“三原色”。
認真做好規定動作,努力做成自選動作。借力清華大學、中央黨校、南京藝術學院等高校資源,成功打造了“紅色治理”“五微五聯五共”等品牌。“1310”的諧音是“一生有你”。即1名骨干黨員結對3名普通黨員、1名黨員聯系10戶群眾。按支部一般不超50人計,其骨干約10人,組織內部率先結對成穩固的“1+3”結構。全島現有黨員765名,常住居民約3萬人、6731大戶。按照1:10配比,用“黨員認、群眾選、組織定”等方式,成功打造68個服務“生態圈”。針對群眾反映的“由誰接手、讓誰跟蹤、該誰反饋”等責任不清問題,通過“1310”黨群結對,公示公開“第一責任人”,開展“點對點”服務,形成常態化、長久性包保機制,對群眾“服務到底”,對訴求“一包到底”,構建了“群眾點、支部配、黨員送、群眾用(評)”的快速服務閉環系統。
推進“1310”黨群結對,努力提升支部建設質量。一是抓制度落地,高效常態開展“三會一課”,推進管理關口前移,制定標準化“清單”,開出規范化“藥方”,積極運用“四種形態”,徹底根治“弱化、虛化和邊緣化”問題。二是抓隊伍優化,堅持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管黨責任強、干事能力強的“兩高兩強”標準,“好中選優”配強隊伍,實施“黨建雁陣”培養工程,舉辦“火車頭”支書論壇,引導支部書記抓發展、謀民生。三是抓作用發揮,通過給支部委員、社區能人、物業負責人等骨干黨員“壓擔子、鋪路子、搭臺子”,暢通后備上升通道,激發精準服務動能。
把支部建設的落腳點放在服務群眾上。堅持問需于民,瞄準車輛亂停、犬類管理、垃圾分類、物業投訴等痛點堵點,靶向解決“關鍵小事”。堅持問計于民,落實黨群議事會、樓棟議事會制度,提高“1310”黨群結對效率,借助黨群的集體智慧和力量,開展網格化管理,努力解決好社區治理、維護穩定、家園建設等系列問題。堅持問效于民,抓住群眾不滿意、有意見的事項,問題一個挨著一個改,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做,將問題整改作為提升群眾滿意度的重要切入點和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