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競
近幾年,以甲醇或乙醇為主要成分的醇基燃料油作為一種新型的危險化學品在湖南省各地興起,它主要作為燃料用于餐館,因為其價格低廉且熱值高,所以餐館使用非常普遍。由于市場需求的存在,為追逐利益,部分黑心商人在未辦理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就偷偷經營醇基燃料油,導致事故隱患激增,極易造成群死群傷事件。就湖南省湘潭市而言,近幾年累計取締非法儲存醇基燃料油窩點32處,沒收醇基燃料油約58.8噸。但是在查獲后進一步處理的問題上卻遇到了難題。
依據《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七條:“規定未經依法批準,擅自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危險物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依照有關危險物品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條款對于非法儲存的具體處罰沒有準確規定。
筆者翻閱了2011年修訂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通篇沒有對于非法儲存如何處罰進行規定,只找到一條相關條款即第七條第(四)項:“經本部門主要負責人批準,查封違法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危險化學品的場所,扣押違法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的危險化學品以及用于違法生產、使用、運輸危險化學品的原材料、設備、運輸工具”。依據該條款,應急管理部門可以對非法儲存醇基燃料油窩點進行查封,但是如何進行處罰卻沒有依據。
而修訂前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4號),第五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分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質檢部門、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依據各自的職權予以關閉或者責令停產停業整頓,責令無害化銷毀國家明令禁止生產、經營、使用的危險化學品或者用劇毒化學品生產的滅鼠藥以及其他可能進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化學產品和日用化學品;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10萬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觸犯刑律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關于危險物品肇事罪、非法經營罪或者其他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經批準或者未經工商登記注冊,擅自從事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的;”這一條就非常明確地規定了非法儲存的具體罰款額度,但是在修訂后的國務院令第591號中該條款卻被刪除。
筆者認為,從國務院令第344號到第591號,國務院明確刪除非法儲存的具體處罰額度,其刪除的原因可能就是將非法儲存與非法經營的處罰條款進行了合并,因為非法儲存必然是為了非法經營,一旦有非法儲存就自然而然有非法經營行為,可以按非法經營論處。而實際執法過程中,只抓獲到現場有儲存危化品的事實,而是否有經營行為難以得到有效取證,違法者往往不肯承認有經營行為,應急管理部門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力量去尋找非法經營的證據,往往處理結果就是沒收危化品及設備設施,情節嚴重會配合公安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行政拘留,但是無法對當事人進行罰款。
上述情況只是對于相對“老實”的當事人承認了非法儲存事實的處理情況,而另外有些當事人被查處后一口咬定是買了自家做飯用,而且執法人員沒有發現其他有效證據證明他有非法經營的行為,這種情況反倒不好處理。每個人都有權利購買并使用不受法律法規限制的危險化學品,如家用液體酒精,但是儲存在家里,多大量算非法儲存?法律沒有明確界定。這種情況應急管理部門去執法以非法儲存處理顯然容易引起行政復議并敗訴。遇到這種一口咬定是家用的當事人,執法人員往往只能從安全風險的角度要求當事人將儲存的醇基燃料油送回上游單位,或者減少儲存量。
根據國務院、湖南省政府相關文件要求,湘潭市近幾年每年都開展醇基燃料油的專項整治,各市縣區均查獲收繳到數量較多的醇基燃料油,但是沒收后這些醇基燃料油放在哪?后續又應當移交給誰?如果要走拍賣程序誰來走、怎么走?一系列現實的問題讓地方應急管理部門覺得查處了窩點反倒變成了“燙手的山芋”。現行的做法是將收繳的醇基燃料油存放在有合法資質的帶儲存經營醇基燃料油的企業,但是這些收繳的醇基燃料油最終如何處理一直沒有下文,時間一長導致出現該經營企業向應急管理部門討要危化品儲存管理費的情況。
一是應急管理部門執法人員水平不夠高。在網絡上曾流傳一篇文章名為《最高被判5年10個月!4起安全生產領域“兩法銜接”典型案件公布》,它講述了深圳市有3起非法經營“環保油”(實際上就是醇基燃料油)的案例,當事人均被追究了刑事責任。值得一提的是,這3個案子均是由公安機關牽頭辦下來的,對于當事人近幾年的非法經營行為全部偵查得一清二楚,從而對于非法經營的數額有一個明確的認定,進而以非法經營罪追究了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這體現了應急管理部門辦案與公安部門辦案的差距,無論是刑偵手段還是執法人員專業素質均存在很大的差距。應急管理執法人員想要抓到非法儲存當事人非法經營的證據,往往無從下手。
二是各級安全監管體制存在先天不足。單從湘潭市來講,取締危化品相關非法窩點的執法人員基本上是危化科室或危化股室的工作人員,除了要承擔執法工作,還需要承擔其他各項繁重的工作,如行政許可、上傳下達有關文件精神、向上級報送有關資料、開展專項治理行動、迎接上級或其他部門督查,配合做好環保、禁毒、反恐等工作。這就決定了應急部門的執法人員成不了像公安一樣的專業辦案人員。辦一個案子還會進一步加重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量,所以這必然阻礙了各地“打非”的積極性。
三是部門之間溝通渠道不暢通。沒收后的危化品處置問題,可能涉及到眾多部門,如環保無害處理、法院拍賣等,在實際處理過程中,部門之間的渠道不暢通導致走正規渠道往往很難處置到位,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如何安排,單憑應急管理部門一己之力,無法有效推動收繳的危化品的處理,這也阻礙了各地“打非”的積極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建議:
一是報請國家層面在下一步法律法規的修訂中加入非法儲存危化品的定義,特別要區分開家用儲存危化品,可以從儲存量上進行限制區分;同時還應當明確非法儲存的具體處罰額度,可以參照國務院令第344號第五十七條第(一)項,便于基層執法人員操作。
二是從政策上明確要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下屬的執法支隊發揮真正的執法作用,因為執法支隊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立案查處,而不應當參與日常的計劃執法檢查。其主要職能應當涉及以下幾項內容:負責立案查處經業務科室計劃執法檢查發現的違法行為、負責核實并立案查處涉及非法生產經營儲存的群眾舉報、負責跟蹤或配合涉及非法生產經營儲存案件衍生的其他工作。同時要積極提高各級執法支隊專業水平,從辦案方式、辦案技巧、偵查手段、偵查裝備配備等多方面向公安部門學習,打造一支專業性強的執法隊伍。
三是應當從政府層面打通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建議各級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明確在打擊取締非法生產、經營、儲存等違法行為時,各職能部門應當履行的職責,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各職能部門年底績效考核;相關重大案件,還應當建立由政府領導牽頭的不定期召開的調度會議工作機制,確保在“打非”過程中不存在部門推諉,順利將有關案件辦實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