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申元
自2018年3月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網絡等媒體上的討論聲音便絡繹不絕。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各地也紛紛成立應急管理部門,應對自然災害,對企業生產安全工作進行監督管理。
民眾對應急管理部門抱有很高的期待,認為凡是與“安全”相關的事情,都得歸應急管理部門管。但是這種認知是不正確的,這種過高的期待有時候會演變為對應急管理部門的“苛責”,究其原因,是民眾對于應急管理部門存在誤解。
誤解之一:所有與“安全生產”相關的監督管理工作,都是應急管理部門的職責。事實上,除了應急管理部門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以外,企業所屬行業管理部門也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即行業監管。比如對于建筑行業來說,住建部門也需要承擔法律所規定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各地的應急管理部門與住建部門是平級關系,而非是隸屬關系。
誤解之二:企業存在安全問題,一定是因為政府監管缺失。我們都知道,企業才是安全生產責任的主體,監管部門的人員精力有限,不可能對屬地所有的企業都全天候無死角盯防。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不可能全部都靠監管部門的“鞭策”才能進行,如果企業全都逃避檢查,試圖蒙混過關,只靠監管部門的人員是不可能撥正的。
誤解之三:企業出現生產安全事故,一定是因為該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都沒有盡責。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監管部門也好,企業也好,安全管理人員也好,在生產安全事故中,都是可以盡職免責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人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如果是由于工人執意違章操作造成的事故,也不能完全說是企業沒有盡到培訓和告知的義務,政府監管部門沒有盡到監督檢查的職責。
那么,在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中,政府監管部門該管哪些呢?首先,要在源頭上做好企業安全準入與審批工作,依法審查企業安全工作是否合規,安全人員是否配備,是否有完備的應急預案與應急物資;其次,在日常生產過程中,按計劃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進行檢查,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一旦檢查發現事故隱患,必須責令整改,實行行政處罰,定期組織“回頭看”,保證隱患整改到位;最后,還要督促企業做好教育培訓與應急演練,并在事故發生時指導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