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居高不下,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與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因氣候變暖,每年都會有氣象災害發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做好決策氣象服務,對防災、減災、救災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現對基層縣級決策氣象服務材料撰寫技巧展開探討,希望引起決策者和社會大眾重視氣象因素,科學應對氣象災害,為當地決策防災減災工作,指導生產生活與經濟社會發展起積極影響。
(一)天氣氣候預測預報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服務需求。天氣氣候的預測預報準確率是決定決策氣象服務的關鍵。雖然隨著現代預報技術和探測技術的廣泛應用及計算條件改善,使氣象臺站中期、短期、短時臨近預報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天氣預報水平總體上在穩中有進,但依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新常態下氣象服務需求,尤其在預報定時、定點、定量發展方面與防災減災需求差距始終很大。同時,預報準確率與預報時效性一般成反比,預報時效越長,預報準確率越低。在做決策服務時一定要了解做天氣預報特性,充分考慮不同時效與空間尺度的天氣預報精度問題,把握好服務時機和提供信息的“度”,當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供給能力發生矛盾時,必須要舍棄一些信息。
(二)專業氣象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能力仍需提高。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涉及氣象防災減災領域越來越廣,氣象災害對基礎設施、農業、交通、電力、能源、工業等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引起關注,因而對決策氣象服務也提出了更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需求。就專業氣象服務而言,在農業上開展多年,其他領域時間較短,服務指標未必完全適合用戶需求。氣象災害風險研究仍處于起步上升階段,科研能力不高,因對災難風險評估不足,降低了天氣預報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三)新需求與科技支撐矛盾。隨著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新的對人民生產生活不利的大氣現象,如霧霾對交通、人體健康的影響,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積澇對行車安全的風險等,一方面是新需求的不斷涌現,另一面是問題出現時間較短科技支撐缺位或滯后。如何平衡兩者矛盾,提供最佳的決策氣象服務也是從事該項工作科技人員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撰寫決策氣象服務材料基本要求,主體內容構成。標題要簡明扼要,闡述未來影響;正文內容包括天氣變化情況,說明發生的天氣過程;預報指未來將要發生的天氣過程,在一定時間空間內將產生何種影響;對策建議是針對未來的天氣過程影響提出防御應對措施。
(二)成熟業務型決策氣象服務材料撰寫要點。要具體掌握天氣氣候狀況,結合服務前提是主動式還是受邀約來確定應反映重點。內容反映的天氣氣候影響變化情況或預測預報情況要客觀、準確,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突出主體,體現關注點;描述說明要嚴謹、專業,圖文并茂,簡潔易懂;氣象要素和建議要保持順序性和統一性,要審查完整性。編輯排版必須使用行業規范統一的格式,整個版面設計要大氣美觀,要符合公文規定,要預留空間讓對方發表意見批注。出口呈報前要遵循校對、簽審流程。監測信息撰寫注意點。一是信息要全,用具體數據說話,切忌用預報的等級語言描述實況。接受信息的人并沒有監視氣象數據,閱知信息后起碼要能總體判斷具體發生了什么,影響程度如何,影響哪些區域和行業。二是圍繞主題,提供的實況信息切忌用爆炸性海量數據轟炸決策者,摒棄一些不適合接受者急需的或最想要的信息。三是在描述實況信息時,可用圖表直觀形象化反映變化狀況。預報預測信息撰寫注意點。決策服務中使用的預報預測信息基本由預報員提供,在使用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保守型和奔放型每個預報員個人特性,結合需求分析報告。預報信息時效之外可提供定性預報信息,逐步向定量定時定點方向推進。預報用言使用服務語言,不要使用預報語言。禁用主觀性方式表達,因為預報準確率受科技等因素影響,將分析預測預判情況告訴決策者。
(三)研究型決策氣象服務材料撰寫技巧。一是服務人員需閱讀大量相關文獻,提煉主題內容。從事決策氣象服務人員并非預報專家,而該專家站在被服務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則需要決策服務人員與專家溝通,從科學和服務需求兩方面探討,提煉出精短的主題和內容。二是使用摘要可大量使用小標題,這類材料一般來源于新課題,知識并不是常識,需要篇幅敘述注解,這就需要發揮綜合專業素養,精簡摘要和標題來表達主要內容,方便決策者理解。三是建議立意高突出新,這類材料一般都是涉及決策部門未切實采取措施問題,也是本部門業務拓展發展的方向,應提出有部門特色的建議。
總之,決策氣象服務是用于各級黨政軍領導和有關決策部門指揮生產生活、防災減災救災、民生領域,為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重大活動等提供科學決策氣象信息。一份好的決策氣象服務材料對撰寫者思想高度、綜合業務、專業技能、公文水平等要求很高。如何構建高水平決策氣象服務人才與提高天氣預測預報準確率同等重要,也是做好決策氣象服務的根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