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公安部下發了《關于印發<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試行)、〈社區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公消〔2015〕301號),立足火災防控現實斗爭需要,結合單位、社區消防工作特點,在全國組織開展了微型消防站建設工作。各地積極主動工作,緊緊依靠黨委政府,投入專項經費,出臺規范文件,迅速推進微型消防站建設,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各地微型消防站數量初步統計已經達到9.7萬個、有50余萬名隊員。微型消防站最基本的要求是“有人、有器材、有戰斗力”,主要目的是一旦發生火災,微型消防站力量能夠在3分鐘內趕到現場,快速處置或控制火災蔓延,并組織人員疏散。微型消防站建設是公安部結合現階段消防工作實際作出的重要部署,對于穩定火災形勢、減少人員傷亡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2010年4月初,公安部作出部署,在全國實施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核心是政府四個責任、公安消防部門四個程度、社區農村四個基礎、社會單位四個能力,構筑“防火墻”工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防火工作的中心任務。為規范社會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行為;建立消防安全自查、火災隱患自除、消防責任自負的自我管理與約束機制;達到防止火災發生、減少火災危害,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目標;社會單位必須要有“檢查消除火災隱患能力、組織撲救初起火災能力、組織人員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傳教育培訓能力”這四個能力。
高校是人員密集場所,是消防工作的重點,進一步提升消防“四個能力”,不斷為師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消防安全服務,是當前高校消防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微型消防站的出現,為高校整合消防“四個能力”建設,集中進行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一站式”消防安全服務,提出了挑戰,創造了機遇,是高校消防工作的一個趨勢。一是作為宣傳教育的“基地”,整合宣傳教育能力建設。二是作為隱患治理的“平臺”,整合消除隱患能力建設。三是作為應急機動的“陣地”,整合撲滅初火能力建設。四是作為求生體驗的“中心”,整合疏散逃生能力建設。
(一)進站制與積分制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學校將師生員工分成教職工和學生兩大類,又根據崗位特點將教職工分成各級各類消防安全責任人員和管理人員,為每名師生員工辦理制發《微型消防站進站管理證》進站,年終對消防安全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進行認證登記,準予出站,考核不合格留站繼續學習,直至合格,方可準予出站,這就是進站制。根據相關消防法律法規,高校師生員工必須參加消防安全教育,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常識和技能。對每屆新生進行不低于4學時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對進入實驗室的學生必須進行安全技能和操作規程培訓。對師生員工進行滅火器使用方法培訓,使師生員工能夠正確熟練使用滅火器;對師生員工講解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學校將諸如這些要求折合換算成積分,每年根據人員類別和崗位特點為每名師生員工差別化賦予一定量的消防安全學習教育積分,作為進站學習考核的量化標準,這就是積分制。
(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形式。當前,師生消防知識獲取方式漸趨個性化。到微型消防站現場學習,或者借閱有關學習資料學習,這就是傳統的線下學習。利用微視觀看一些消防知識短視頻、消防微電影、消防公益廣告;利用微博討論關于消防知識的話題,能夠通過網絡對消防知識進行詳細的交流;利用微信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逐步擴大影響,參與感興趣的欄目,如“火情傳遞”“營救現場”“趣味消防”等;利用手游參加一些消防題材的手機小游戲APP,使消防常識普及寓教于樂,如《我是消防員》《森林滅火員》《冒險火英雄》《消防員拼圖》等。這就是“互聯網+”背景下的線上學習。
(三)模塊化與標準化相結合的教育形式。根據相關消防法律法規,針對師生員工不同人員類別,不同崗位特點,將應知應會的消防學習教育內容分成若干模塊,以利于“碎片化”學習,這就是模塊化。并且,制定應知應會的消防學習教育內容要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委托專業消防機構撰寫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編制題庫,這就是標準化。
(一)利用實時傳感進行重點監視。物聯網技術在校園消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將會日趨廣泛,有利于提升校園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通過對火災探測器、消防水箱液位計、消防水噴淋管網壓力傳感器、消防水泵等消防重點部位前端接入傳感器實現火災和消防設施狀態信息的采集,從而實現各種消防管理信息轉化為消防管理數據,從這個意義上說,消防管理的過程就是處理數據的過程。以此實現對消防安全進行重點監視,例如智能消火栓技術。消防水系統中的消火栓系統在整個消防滅火系統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撲滅初期火災的主要手段,主要用途是控制可燃物,隔絕助燃物,消除著火源,以及為消防車供水。智能消火栓無需改變原有消防栓結構,配備433MHz無線通信功能,安裝433MHz微功耗測控終端采集管道壓力,可以用來監測消防管道壓力,對消防栓出水狀態進行檢測,并將出水信息通過GPRS傳給集控中心,實現了消防栓的集中監管。
(二)利用電子巡更進行平面監視。物聯網技術,就是利用傳感器處理信息原理,將全部物品和互聯網相連,根據相關的協議規定,使信息相互流通,同時具備智能識別、監控管理和跟蹤定位等多種功能。物聯網技術是互聯網不斷發展基礎上的延伸。以此實現對建筑消防安全進行平面監視。例如電子化消防巡更業務,基于二維碼和RFID技術(Radio Frequency 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的消防器材識別和感知技術實現了對傳統的消防巡更業務的改變,將傳統的填表式巡更檢查方式,變成通過手機APP或專用PDA(Personal igital Assistant,掌上電腦)的形式進行電子化操作。
(三)利用無人航空進行立體監視。無人機是無人駕駛飛機的簡稱,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或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是一種動力驅動、無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空器。一架典型的無人機由飛行器、控制站、起飛( 發射) 和回收裝置以及檢測系統等組成,是能夠按指令飛行的空中機器人。無人機通常可超視距自主飛行,能攜帶一定的有效載荷,執行偵察、航拍、監控等任務。還能夠根據當時天氣、地面環境變化,乃至空中障礙物的位置等各種復雜情況計算完成任務的可能性,并自動執行或放棄任務。以此實現對校園社會面消防安全進行立體監視。例如2006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亞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林務局利用“牽牛星( Altair)”無人機進行林火監測,標志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首次準許在國家空域內應用民用無人機。2013年6月3日,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根河航空護林站,Z5型無人直升機首航成功,這也是我國中型無人機首次應用于林業系統。
(一)建設一支應急滅火隊伍。微型消防站建立一支應急滅火隊伍,作為一只“養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隊伍,實行24小時值班,人員、裝備隨時保證在崗在位,接警后在規定時間之內就能攜帶所有裝備出動,迅速地趕赴災害事故現場,實施救援。結合實際情況,在做好滅火業務訓練的同時,認真研究各類災害事故的規律、特點及處置對策,并積極開展了井下搶險、水難救援、高空救人、建筑物倒塌搶險以及化學危險品泄漏防毒排爆等項目訓練,努力提高應急滅火隊伍參與搶險救援的能力。
(二)配備一套應急滅火裝備。消防應急救援保障工作必須按照“快速反應、全力以赴、靈活保障、整體協調”的要求,建立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從物質和技術上以最快的速度為微型消防站應急滅火隊伍提供滅火、救援必需的器材裝備,保證油料、滅火劑等不間斷及時供應。應急滅火隊伍要發揮積極主動的創造性,堅持裝備技術革新,挖掘現有裝備的潛能,開發推廣能應對實戰需要的器材裝備新操法,完善和彌補操法的空白點,提高器材操作的實戰性和全面性。
(三)制定一個應急滅火方案。微型消防站要建立合理的滅火方案,建立高效、靈活的信息化指揮作戰體系,并對消防人員進行靈活調動,一般情況下,在調動人員時需要堅持依據現場變化調動的原則,在火災情況有變的狀況下,需要及時改進滅火方案,調整兵力,靈活調動,這需要建立高效專業化的信息指揮系統和裝備來保障完成;同時,在實施實戰化訓練期間,需要對消防人員的心理素質、專業知識水平進行考核,并對消防人員的實地勘察能力、現場指揮能力、隨機處置能力等進行考核,選擇綜合能力比較優秀的人員作為指揮人員,在實戰化訓練期間確保消防人員與指揮中心隨時保持聯系,進而方便消防人員的調動,使整個戰斗高速有效運轉,最終取得勝利。
(一)通過電子游戲領會逃生知識。在開展青年學生消防宣傳教育中,電子游戲是個很好的突破口。電子游戲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強。我們也可以將消防知識滲透到電子游戲領域,為青年學生提供有趣的畫面、音樂、刺激的挑戰、智力考驗這樣一種消防內容的游戲,讓青年學生在游戲中參與、指揮火災的撲救,從中學到各種火災的撲救方法和引導人員疏散的方法,以及自身在各種火災現場的逃生與自救方法。消防游戲《FireDepartment3》(《烈火雄心3》),就是模擬出不同的火災事故場景,由玩家操縱消防隊員進行撲救火災,營救被困人員。游戲擬人化程度很高,關卡設置也很合理,可以達到很好的消防宣傳教育作用。我們也可以開發相應的軟件,進行消防宣傳教育,寓教于樂。
(二)通過實景體驗感悟逃生道理。在火災發生后,強烈的危險刺激,如即將倒塌的建筑物、無法承受的高溫熱輻射、把人熏得快要窒息的煙霧或毒氣等都會對個人構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驚慌迷亂、盲目驚逃和不知所措等過度防御行為。一個人應對火災的知識越豐富,越有助于其減輕心理壓力,從而采取適應性行動。相反,如果他對某種危險征兆一無所知,危險突然出現后又對如何采取有效行動一片茫然,就勢必加劇緊張心理,產生極度驚慌或盲目呆滯等消極心理反應。因此,要充分利用微型消防站,盡可能多組織群眾進行煙霧與黑暗體驗、逃生自救等災害來臨時的應變能力教育和訓練,以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滅火技能和應急逃生本領。設立消防法律、法規、火場逃生、火災案例、自動滅火設施演練、多媒體消防常識、消防器材等展室,定期對外開放。
(三)通過技能競賽增長逃生本領。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如果僅僅用一種單純的說教形式來宣傳消防知識、消防法規,師生不會接受。技能競賽采用游戲、競技、才藝展示等形式來宣傳消防知識、消防法規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效果會出乎意料。競賽的勝負尚在其次,可以進一步推動各參賽單位的防火安全工作,提高職工的滅火、逃生技能,增強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識。
綜上所述,消防“四個能力”是高校消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綱領指南,隨著微型消防站的出現,高校整合消防“四個能力”建設,集中進行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一站式”消防安全服務,逐步成為了高校消防工作的一個趨勢。高校應當順應這個趨勢,積極適應,不斷創新,著力提升消防“四個能力”建設水平,夯實校園消防安全“防火墻”,為實現安全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