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水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中心小學,315621)
現象:在中小學“三人籃球”比賽中,通常以常規籃球比賽的3分線作為“三人籃球”比賽中的2分線,國際籃球協會在2010年將距籃筐中心的圓心點距離由原來的6.25m增加至6.75m,這對于中小學學生運動員尤其是小學生運動員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在訓練及比賽中,不僅出現由于手臂力量不足而導致的投籃不沾板、不沾筐、不沾網的尷尬現象,也會出現學生在2分線外投籃時踩線的現象。由于學生的力量不足,即便學生通過訓練加強力量練習,也難以達到此要求,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容易導致投籃技術動作的變形外,還容易導致學生對此動作的畏懼心理。
規則改變:增加隊員射程距離,有助于迫使對手積極移動,擴大防守區域,為本方隊員持球突破以及內線低位單打進攻的開展創造更有利的空間。為此,在訓練初期,淡化2分球投射區的原有規則,適當降低隊員2分球投射距離的要求,尤其是對上肢力量相對薄弱、體格瘦小的隊員,為了避免隊員在投射時因刻意顧及腳是否觸線而影響投籃動作的完整性,當隊員任意一只腳踏及2分球的分界線時,投進球皆認定為2分球。這一簡化規則的做法有助于小學生運動員循序漸進地拓寬得分區域,為今后實戰中豐富得分方式,迫使對手擴大防守面積而進一步創造更有利的得分機會打下基礎。
現象:在“三人籃球”比賽規則中,規定上場隊員3名,替補隊員1名。在比賽中,不需記錄臺或臨場裁判示意的前提下采用身體接觸的換人方式,雖然保證了比賽本身的流暢性,但也減少了喘息的機會。同時在比賽中,為了確保每場比賽井然有序地開展,難免在某個時間段出現同一支隊伍輪番角逐的現象。在4名隊員組隊限額的前提下,如果在比賽中因隊員體能不支或意外傷病,將直接導致隊伍處在“背水一戰”的被動局面,從而進一步導致在賽場上因受限于體能以及犯規次數的雙重壓力而影響勝負的走向。
規則改變1:在比賽中,替補隊員只有1名,如果在訓練中照搬這一規則開展教學比賽,在梯隊建設上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小隊員原本因運動能力、技術水平等因素參與正式上場的機會少,所以,更需要通過教學比賽加以鍛煉。在平時訓練中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同時擴大訓練隊人數,提高隊員們參訓積極性,可將隊伍從4名學生1組增加至5名學生1組,并規定上、下半場之間必須替換場上本隊的2名學生。在保證所有學生在教學比賽中檢驗技戰術的同時,教練員也能對能力不足的學生進一步了解,從而更有利于教練員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能力提升的訓練及在比賽中將學生安排至能發揮其能力的位置。
改變規則2:在訓練中為了保持訓練強度,避免臨場賽事密集所帶來的不適應,激發小隊員在攻、守時技戰術水平的提升,促進小隊員在體能、對抗等方面的適應力,可將“三人籃球”的“3對3”對抗練習轉變為“3對4”對抗練習。對于進攻方而言,通過增加人數提高小隊員內線面筐持球或背身單打的難度,減少小隊員中遠距離輕易接球投籃的機會,從而促進小隊員無球移動的能力,把握突破時機的能力,提高隊員出手投籃的果斷性。對于防守方而言,進攻人數的增加迫使防守端必須擴大防守面積并積極移動,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預判、協防、補防等防守能力和意識。
現象:在“三人籃球”比賽場上,常能碰到由于個別隊員相對于對手在身高、體重等方面異常的“高、大、壯”,導致在進攻端采用極其簡單的低位背身單打戰術,其他2名隊友更多的提供“喂球”服務,在進攻中為了拉開進攻空間而更像是1名看客;在防守端采用“倒三角”區域聯防戰術(即1名高大隊員停留在籃筐下,另外2名隊員分別位于罰球線兩端),運用這2種攻、防戰術總是屢試不爽,導致許多球隊紛紛效仿。從促進學生“三人籃球”競技水平的角度,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籃球綜合技戰術的訓練與意識培養而言,尤其在無球跑動、攻防時機把握等方面發展不利。
規則改變1:訓練中為了鼓勵隊員敢于挑戰比自己“高、大、壯”的對手,尤其是在籃下投籃以及突破投籃過程中,敢于創造“1+1”的得分機會,可以在日常訓練中巧妙地設定“1+2”新規則:在投籃時遭到犯規且進球有效的前提下,繼續擁有1次追加罰球的機會,如果繼而將追加的罰球也投進,罰進球的分值從1分提升為2分,從而產生“1+2”的得分機會,將最終可能的得分從2分提升為3分。制訂這一規則的目的首先是提高小隊員在投籃過程中遭遇犯規時,逐漸形成將技術動作完整呈現的自我意識,從而增加進球的可能性;其次間接誘導小隊員平時積極參與罰球練習,促進罰球命中率提升。
規則改變2:在比賽中,為了保證比賽的流暢性,當一方進球后,另一方直接將球傳、運至3分線外即可投入進攻。而在訓練中,進攻隊員往往習慣將球運向指定區域后再組織進攻。如果在比賽時間僅剩幾秒,比分落后2分的關鍵時刻,習慣性地運球往往會消耗僅有的時間而錯失扳平比分甚至反敗為勝的機會。為此在常規訓練中制訂一方獲球后在未運球的前提下,直接將球傳至2分線外的隊員,后者直接將球投進時,2分球就被視為3分球。這一規則的設定,有利于培養隊員快速由守轉攻的意識,尤其在比賽中當對方進球后獲得球權時,隊員間通過無球跑動和快速傳球創造更合理的進攻時機。